2017年11月25、26日,我院2017级历史地理学、科学技术史和普里克中心硕士研究生在肖爱玲副研究员、聂顺新博士和孙建国老师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院宋江宁老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秦汉研究室主任田亚岐老师的带领下,先后对周原遗址、秦都雍城遗址等地进行了实地考察。
11月25日上午,西北研究院师生一行到达宝鸡市扶风和岐山两县交界处三岔河大桥上,宋江宁研究员为同学们讲解了这一带的地形地貌特征,这里是我们稍后从北山上俯瞰周原的参照点。三岔河是七星河上游几条支流的交会处,向南流经扶风老县城南流入湋水。湋水是渭北漆水河的支流,也是关中地区较为重要的河流,该河在不同县域里有不同的名字,凤翔县内称为雍水、岐山和扶风称为湋水、武功称为后河或小北河。随后我们来到了路边的崖畔,在宋老师的指引下,仔细观察了一处水渠设施的遗迹。又历时约一个半小时来到了北原岐山半山腰上的龙泉寺。登高俯瞰整个周原的地理环境。高处远眺,周原一带土地平整,边缘有多重沟壑和河流分割出不同的层面,而古代的周原原面还是较完整的。宋老师介绍在仰韶时期古人开始在山下七星河两侧生活,但龙山时期没有发现遗存,应该与当时普遍的大洪水灾害有关。殷商时期主要居住在西岸,周人则主要活动在东岸。古公亶父率领周人从豳地来到岐山之下,视野开阔,土地肥沃,为周人的崛起和征服天下奠定了基础。
下午主要参观了周原博物馆和正在发掘的周原考古工地。在周原博物馆内,在讲解员的细致解说下,同学们感受到了周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精美的青铜重器如墙盘的欣赏,直观地领略了周人巧夺天工的手工艺水平和奇思妙想的审美情趣。同时对周代的军事,政治制度,社会组织,城市布局有了更为形象化的感知,特别是对周人的宗庙建筑的布局和样式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在考古工地,同学们了解了考古发掘的流程与内容,敬佩于现场作业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同学和老师致力于考古发掘的不倦精神。
晚上,田亚岐老师作了题为“‘秦九都八迁’过程中‘蓄势之都’——雍城”的报告,报告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东夷族谈起介绍了何为“九都八迁”,将秦人从西犬丘、秦邑、汧邑、汧渭之会、平阳、雍城、泾阳、栎阳、咸阳九城迁移的过程,从史料、近年考古成果等角度进行了回顾。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了作为蓄势之都的雍城,包括自然水环境在雍城最早择都上的先行主导地位,用考古地层学与类型学原理动态分析雍城城市规划与扩改建的“三步曲”、秦宫一号大墓的五项考古之最等内容。“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第三部分介绍了凤翔雍山血池秦汉祭祀遗址考古的新发现,从秦人何以创制雍郊“畤祭”开始,按文献记载介绍了秦汉畤祭的形成、更迭、圯废,进而介绍血池遗址作为雍郊“畤”遗存的首次发现以及包括坛场、祭祀坑、建筑遗迹、道路系统的考古遗存构成等内容。
26日上午,先后前往雍城城墙遗址、雍水河畔,田老师在实地再次为同学们讲述了雍城四周水系构成、城址选择、水坝修建、交通道路布局等相关内容,同学们踊跃提问,气氛十分活跃,达到了很好的实践与学习相结合的效果。之后,我们又来到前往宝鸡先秦陵园博物馆,先后参观了秦宫一号大墓发掘现场、秦景公主椁一比一复原室、“黄肠题凑”、车马坑等,田老师具体讲解“毁庙”、“凌阴”、“中、甲字形墓”、“兆沟”、“石磐”等相关知识,拓宽了同学们的视野,其中一些仍未解决的问题也激发了同学们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的兴趣。
午餐后,前往“雍畤”遗址所在地,对车马祭祀坑形态、建筑遗址、雍山道路系统、夯土台、道观(文献中“畤”的标志性环境之一的高山)等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实地学习,进一步了解秦汉畤祭,为未来的学习和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供稿:郭艳琪、赵佳文 ,审校:肖爱玲 ,摄影:孙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