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号(周三)上午8:30-10:15,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夏正楷教授应邀来我院做题为“丝绸之路古代文化与环境”的报告。报告在陕西师范大学文汇楼A区一层报告厅举行,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众多师生到场参加报告,我校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的一些师生也来参加了报告会。报告由我院侯甬坚教授主持。
首先,夏老师提出温带草原——中西文化交流通道的概念,介绍这一通道连接了匈牙利-前苏联-阿尔泰-蒙古草原-黄土高原-内蒙古草原-松辽平原。提出此通道与当前学术热点小麦的草原传输之间是否存在关系的猜测。其次,分时段详细介绍了中西交流的通道。第一个时段为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4万年前后,是草原通道的形成时段,在这个时段内,新疆吉木乃通天洞遗址(距今4-3万年)灰坑中发现了具有欧洲旧石器晚期特征的石器,在稍晚的骆驼石遗址也有类似的发现。第二个时段为新石器时代(距今1万年左右),此时段东西文化交流过程中产生了一条分岔通道——河西走廊,在宁夏水洞沟遗址(距今1万年)发现大量欧洲特征的细石器,此时段甘青、河西地区众多文化兴起,绿洲农业发展,马家窑、齐家文化在东西方的双向影响下繁荣发展并向外扩张,但其向外传播局限于乌鞘岭以西,这与土壤、气候等地理因素关系密切;西亚、中亚文明东进,麦作、绵羊、山羊、骆驼、早期铜器、权杖打包东传,与此同时,河西地区草原文化兴起。第三个时段为历史时期的中西通道,即丝绸之路。举了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敦煌,和中亚一座铁器时代的古城-KYTYLTEPA的例子,充分论证了气候、文化以及地貌环境之间的关系。
报告在师生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侯甬坚教授进行了点评。学术报告会的最后提问环节及报告结束之后,我院的屈亚婷老师、周宏伟老师、李令福老师及其他研究生先后提出问题,形成了热烈的讨论。此次报告让大家对中西文化的交流有了更宏观的认识,开阔了大家的眼界,也为大家之后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要学会运用考古学上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