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日上午10:30-12:00,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杨晓燕研究员应邀来我院做题为“南稻北粟:中国早期农业格局的形成过程”的精彩讲座。报告在陕西师范大学长安校区文汇楼A区一层报告厅举行,我院众多师生与我校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的师生一起参加了学术报告与讨论。报告由我院张莉副研究员主持。
正式报告之前,主持人介绍了杨晓燕研究员的主要学术贡献。杨晓燕研究员引用古代淀粉粒分析方法对喇家遗址出土的4000年前的面条进行了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之后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该案例被收入伦福儒(Colin Renfrew)编写的欧美考古学经典教材《考古学理论、方法和实践》第六版之中。后来,她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淀粉粒分析研究方法,结合植硅体等分析手段,形成了研究中国农业起源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体系。近年来,她在研究中国粟、黍、稻等驯化过程的基础上,开始关注中国早期农业格局形成的过程。在今天的报告上,杨晓燕研究员首先详细地讲解了植物考古的淀粉粒和植硅体分析方法的引入过程、运用过程中的创新使用以及学术意义。随后,杨晓燕研究员介绍了他们团队在中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工作。在中国北方,以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和北京东胡林遗址的淀粉粒分析研究为基础,他们提出粟类植物早在被驯化前的一万多年前就被人类注意并利用,在距今一万前开始被驯化,驯化的过程可能超过了2000年。而南方的上山遗址(长江下游地区最早新石器文化)的淀粉粒和植硅体研究成果表明,约10000年前后,水稻已经开始被驯化,约在距今6000年前后水稻的驯化程度达到了现代水稻的水平。同时,上山遗址的研究还表明,约在一万前,稗属植物与水稻一起被人类加工利用。水稻被驯化之后,向东南方向传播,经珠江流域远达广大的东南亚地区。但是对岭南地区的广东佛山高明古椰遗址的研究表明,珠江三角洲地区稻作农业直到历史时期早期也没有形成,这一地区人类的主要食物来源是根、茎类植物和棕榈、芭蕉等,这可能与岭南地区的自然界长期存在这些容易获得的食物有密切关系。
报告结束后,崔建新副研究员进行了点评,并且着重指出杨晓燕研究员勇于回答最前沿学术问题、上下求索的科学精神值得在场的研究生学习。随后,屈亚婷老师、李令福老师及研究生先后提出问题进行探讨,大家都非常期待今后我院师生与杨晓燕研究员的进一步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