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中国CTTI智库来源单位 |  陕西高校新型智库

主页 > 研究院动态 > 正文
台湾中研院近史所黄克武教授做客“河山论坛”


详细内容:

3月20日下午,台湾中研院近史所黄克武教授应邀“河山论坛”,进行了题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趋势与展望——海峡两岸的比较观察”的报告。本次报告在崇鋈楼闻道堂举行,由我院张萍教授主持。

黄克武教授现任台湾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员、所长,曾分别在英国牛津大学东方系和美国斯坦福大学历史系获得硕士与博士学位。黄教授长期以来关注中国近现代思想人物、社会文化的转型,其研究成果在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颇具影响力。在本次报告中,黄教授对比分析了海峡两岸近代史研究的异同和趋势、介绍了中研院近史所的研究情况,并对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未来提出展望。

黄克武教授首先从“史学与时代”的角度对比了1949年以后大陆与台湾的近代史研究进程。他指出,近代史研究无法脱离与政治的联系,两岸都曾在相当长的时间中受到不自由的政治风气的约束。近年来大陆近代史研究虽仍有不少禁忌,但愈来愈开放、实事求是。台湾在解严后出现“没有禁忌”的时代,其民主化进程促使近代史研究走向繁荣。其后,在介绍了中研院近史所“南港学风”的传承后,黄教授指出该所的研究重点,即探究现代世界是如何形成的,而同时应如何理解现代性。在此指引下,近史所不断推出研究成果,近年的成果包括史料的整理与出版,关于蒋介石与胡适、民国小报、宗教和东亚知识分子的学术研究,集刊的出版,与大陆合作的加强等。同时,中研院近史所强调其在近代史研究中保持台湾特殊性,这些特殊性体现在课题选择、资料开放等方面。随后,黄教授介绍了近史所的档案馆和数位资料库,为大家提供了资料查询的新渠道。如其档案馆藏有近代外交部门档案、晚晴经济部门档案和私人档案,这些档案可通过申请账号密码在近史所网站获取。在近史所的诸项工作中,黄教授特别提到口述历史。近史所用口述历史来做研究是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的,其覆盖对象广,如军政相关人物、戒严时期的政治案件、荣总系列、院士系列、蒋中正和蒋经国的侍从人员等。口述史的重要使命,正如黄教授所说,是探求如何保存不同的声音来实现社会正义。

在介绍了中研院近史所之后,黄教授又简述了台湾学界近年来的发展情况,提到档案愈加开放、影像史学兴起、史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更为多样化。就史学研究多样化而言,台湾的政治外交史有式微的现象,越来越多的年轻学者、学生似乎不太关心政治,而着手新文化史研究。事实上,黄教授认为,新文化史研究亦不能与政治分离,西方新文化史的研究杰作恰恰具有很浓厚的政治关怀,如何将文化现象与更广阔的国家社会背景联系起来是这些研究者须考虑的问题。面对在座的大陆师生,黄教授也谈及海峡两岸在诠释历史上的差异,提到台湾近代史研究在一些重要议题上与大陆不看法同,如立宪派、五四与反五四、北洋、国民党史抗战史、汪精卫其人其事等。他相信随着海峡两岸交流的深入以及新史料的发掘,近代史研究将出现新的观点,这些观点将有助于丰富甚至增加我们关于中国近代史的知识。最后,黄教授对中国近代史研究提出展望:历史研究之使命依然是求真;史料(档案)应尽可能开放;两岸史学相互提携;世界史学界增加交流;史学研究注重知人、论世与资鉴。

报告结束后,黄教授与在场师生就史学研究之使命、新文化史的趋势、台湾史学关于中国宗教边疆的研究、环境资源的研究等问题展开互动,令师生受益良多。

 

另:

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黄克武先生于3月24日晚在雁塔校区崇鋈楼闻道堂进行了题为“由圣入凡——俗世化与近代中国的知识转型”的学术讲座,我院副院长张萍教授主持此次报告会。

作为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及文化史研究领域的专家,黄克武先生对近代以来西方科学对于中国思想界的冲击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描述。从严复译制的《赫胥黎天演论》将西方科学引入中国始,科学对于中国的冲击愈加明显。黄先生认为,从经学时代到科学时代是一个“由圣入凡”的过程,由此造成了文化研究学科形成了天演之学(生物演变与社会演化)、社会学、历史学、宗教与迷信之学、灵学(灵魂学)五个部分。在现代社会,科学与宗教依然并存,通过介绍Charles Taylor的著作《俗世的时代》及余英时的《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黄先生描述了西方俗世化与中国思想界变化之间的联系及区别。

在讲座的第二部分,黄先生通过对“迷信”的产生及其发展进行阐述,由此对近代以来中国思想界的变更进行了展示。黄先生通过研究认为,迷信本为中国传统词汇,属于儒家“一种对不经思考便相信他人的态度”的批判精神,随着时代发展逐渐变更了它的本来含义,成为一种与科学相对应的观念。

通过对近代中国的知识转型进行分析阐述,黄克武先生给观众带来知识上的充实与思想上的启示。






研究院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