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8日至6月22日,“西北地区灾害环境与城乡发展的历史研究”课题组卜风贤老师、张力仁老师、高升荣老师带领学生赴海原大地震震区进行资料搜集和实地考察。
海原大地震发生于1920年12月16日,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地震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地震之一,震级达8.5级,余震持续三年之久。据建国后的调查,地表断裂带从固原硝河至海原县李俊堡开始向西北发展,经肖家湾、西安州和干盐池至景泰,全长220千米。此次地震造成的人口死亡达23万之多,加之震后的饥荒、瘟疫,死亡人数更是不计其数,除此之外,地震还造成牲畜死亡,房屋倒塌,给震区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极大损失。而灾情尤以海原、固原、西吉、静宁等地最为严重。
本次考察,以收集当地档案资料和实地考察为目的,考察组先后到固原档案馆、海原档案馆、海原地震博物馆、平凉市档案馆获得部分相关档案;又到固原地震局、海原地震局与相关人员座谈,并收集到部分资料。
6月19日考察组到海原地震断裂带的起点硝口村,实地考察了地震断裂带的走向;到西吉县火石寨国家地质森林公园和震湖乡党家岔堰塞湖进行考察。党家岔震湖于海原大地震时形成,是亚洲第二大震湖,水质苦咸,既不能食用也不能灌溉,湖内生长西吉特色的“西吉彩鲫”,据当地村民称,党家岔震湖较初成时,已经缩小了三分之二。6月20日参观了海原地震万人坟遗址,万人坟遗址现在仅余一部分,周边已被开发,但仍让人触目惊心。下午四点左右,考察组从县城出发,前往西安镇,在热心村民的带领下,参观了西安州古城墙遗址、位于城外不远处的震沟,由于多年水土流失,震沟虽不如当年深,但仍十分宽阔。6月21日,考察组到海原大地震震中——干盐池古城遗址进行考察,这里是海原地震极震区所在地,地震使得当地的盐池位置发生偏移。在当地村民霍克亮的带领下,考察组考察了盐池在地震前后位置的变化,以及地震之后断裂坍塌的城墙。
本次考察,考察组一路马不停蹄,虽获得的一手资料不多,但却使得考察组切实感受到海原地震之惨烈,影响之大,并且为以后的考察和研究找到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