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2016年12月28-29日,由西北研究院举办的“西北地区环境与发展论坛”在陕西师范大学雁塔校区崇鋈楼成功举办,研究院全体师生及校内外单位相关学者近160人参加了此次论坛。论坛开始前,研究院副院长王社教教授做了简短而又热情洋溢的讲话,他用“年终学术盛宴”比喻本次论坛的周到策划和精彩内容,介绍了论坛的缘起,感谢研究院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和认真准备,并预祝论坛圆满成功。
12月28日上午,侯甬坚教授、王社教教授、李大海博士从历史地理学研究的理论问题拉开论坛序幕。侯甬坚教授从万年尺度及世界范围提出目前世界历史地理研究在历史地理学研究中的欠缺,并从时间尺度划分、中国学者研究世界历史地理的长项、用地理因素解释历史等方面引入开展世界历史地理研究工作的条件和做法。王社教教授从目前历史地理学科地位的尴尬与学科属性和边界的模糊提出历史地理学学科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并对学科发展当前的主要任务和应注意的问题展开深入探讨。李大海博士对历史政区地理研究中的概念表述进行了细致的阐述,并对研究中从实证到理论的逻辑路径,国家与地方尺度的地位和作用做了深入探讨。刘明教授从自身不同阶段的学术贡献引入对马克思货币理论、马克思所有制理论,农村金融与区域金融发展的理论与现实问题等的重新思考及深入探索。穆兰博士从当今中国水资源短缺问题、政府及地方水权、水价方面的实证研究展开对我国水资源利用路径的探索。丁晓辉博士梳理了可持续发展概念逐渐细化的过程,提出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发展困境以及利用多层次、可实现、综合性的知识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框架。
12月28日下午,崔建新博士以“陕北龙山晚期文化繁荣的气候背景”为题,分析了龙山文化的分布格局,并建立起陕北龙山文化繁荣与气候回暖的相关关系。屈雅婷博士介绍了古人类学研究中骨化学、古病理学,骨化学食谱分析的原理和方法,以新疆罗布泊地区小河文化的生业模式为例分析了文化传播对古代人类生业模式形成的影响。卜风贤教授对《论衡·言毒篇》以及相关毒物文献,汉代的毒物类目及其危害,汉代对毒物的知识构造等方面做了深入探讨,从科技史角度对汉代的毒物世界进行定位和解读。郭剑雄教授以“工业化、人口转型与长期农业增长的差异化路径”为题,结合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中国农业是如何实现对传统农业的超越;建成现代农业的条件与超越传统农业的条件是否一致等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并深刻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宋文飞博士从供需视角对城乡收入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对企业TFP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深入探讨。
12月29日上午,肖爱玲博士以“西汉都城礼制空间演化研究”为题作了报告,对西汉中后期都城礼仪空间的变化过程及其与社会思想文化转变的关系做了深入的探讨。李令福教授以“唐长安城南何将军山林营建要素与布局复原”为题,对何将军山林的景观布局,营建要素及环境与布局的关系作了报告。聂顺新博士对唐代长安国忌行香寺观作了梳理,并对文献中的国忌行香制度进行了考论。刘景纯教授“明代延绥镇红山市相关问题释证”为题,对易马城和红山市的关系,红山市的设置过程、红山市互市等问题进行了细致的释证。潘威博士首先对“数字历史黄河资料库”做了介绍,并对清顺治时期黄河岁修的执行过程进行深入探讨。张青瑶博士对历史时期土地利用驱动力的研究现状,晋北地区土地垦殖政策、田赋制度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做了深入分析。
12月29日下午,杜娟博士以陕西省永寿县为个案,对黄土台塬沟壑区清代以来的水土资源利用、水土资源流失、社会经济、民众健康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张力仁博士对民国时期陕绥的纠纷,划界过程需要克服的困难,如何处理与解决争议的原则与措施等问题展开了精彩的报告。高升荣博士系统介绍了关中东部地区各市县档案馆馆藏文献,民间碑刻资料,并对档案资料在区域社会史研究中的重要性展开探讨。方兰教授对针对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陕西省县域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绿色发展,中国生物多样性创新融资机制等问题做了精彩的报告。豆建春博士对粮食征购率与生育率关系,老龄化、技术进步与中国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做了细致分析与探讨。
在每场报告结束时,评议人均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师生们各抒己见,气氛热烈,大家共享学术盛宴。会议最后由副院长方兰教授致闭幕词,她认为本次会议开得热烈而又理性,全院科研人员围绕共同研究院“十三五”规划的主攻方向,站在各自的学术视角,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进行学理阐述分析,互相启发促进,共同加深了学术理解,是一次圆满而成功的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