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中国CTTI智库来源单位 |  陕西高校新型智库

主页 > 研究院动态 > 正文
我院成功举办“中古中国的宗教、社会与文化”学术沙龙

9月30日下午,“长安中国中古史沙龙”第二期暨“中古中国的宗教、社会与文化”学术沙龙,在我校雁塔校区崇鋈楼敏行厅如期举行。“长安中国中古史沙龙”系由我校历史文化学院、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的青年教师,联合西北大学历史学院及西北历史研究所、陕西省社科院历史所及古籍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等单位青年学者,共同发起成立的一个跨学科的中国中古史学术交流平台。沙龙成员的学科背景涵盖历史学(政治史、文化史、历史地理学)、考古学(田野考古、艺术史)、民族学(民族史)等多个学科。经过今年七月的筹备会议(即沙龙第一期),目前已实现定期化,每年举行四期,由我校上述三家单位和西大历史学院每年各承办一次。本沙龙以“互提意见、促进修改”为宗旨,每期交流讨论沙龙成员的3篇最新研究成果,讨论氛围以批评和质疑为主,淡化发表环节,以评议和自由讨论为主要特色。

本期沙龙系定期化之后的第一次,依托陕西师范大学青年学术沙龙的经费支持,由我校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承办,聂顺新博士为本期沙龙召集人和主持人。本期主题为“中古中国的宗教、社会与文化”,共有3篇论文交流讨论,邀请到来自西安地区上述高校、科研院所、考古文博单位的青年学者约20人参加。

杨效俊博士(陕西历史博馆科研部)发表了新作《隋唐墓葬中的复古现象研究》,此文是作者对《回归正统——中古皇室墓葬中的复古现象研究》一文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研究。评议人于春雷(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提出,所谓“复古现象”究竟在隋唐墓葬中占据多大比例,需要注意;石棺葬是作者界定的复古现象的核心,但石棺葬实际上起源于汉代巴蜀地区的河谷地区,石棺葬是否能够被视为隋唐时期汉人(或认同汉文化的人群)墓葬中的所谓复古现象需要斟酌;“复古现象”究竟是有意为之,抑或仅仅是一种墓葬传统或风格的延续,需要有所界定。评议人王庆卫(西安碑林博物馆)提出,所谓复古现象,不同学科的学者有不同的界定,文章中实际上采用了其中的一种,应对“复古”的概念进行辨析和厘清;建议作者应多参考历史学者的关于复古现象的相关研究,扩大视野。自由讨论环节,尹波涛认为隋唐时期的民族边界已经非常模糊,对于作者文中将石棺葬对应于汉人或认同汉文化人群的提法表示怀疑。聂顺新提出,作者既认为复古现象并非隋唐墓葬的主流,而复古现象的原因又是隋代、初唐和武周时期世俗政权对政治正统性和合法性的追求和建构,两者之间是否对应需要斟酌。杨博士在表示积极吸收大家意见的同时,也对上述疑问择要进行了回应。

聂顺新博士发表了新作《唐代国忌行香制度与敦煌写本〈大唐新定吉凶书仪〉的成书年代》。该文是作者近年来系统研究唐代国忌行香制度的系列论文之一,尝试利用唐代国忌行香制度的相关礼仪和中晚唐国忌行香制度的沿革来重新探讨敦煌本《郑氏书仪》的成书年代。评议人李军(西北大学历史学院)从文书学的角度,指出文章中的数处瑕疵和疏误,以及行文中的详略不当之处;提出《张淮深变文》所载引天使入开元寺拜玄宗真容之事,是否与国忌行香有关;又指出文章将敦煌本《郑氏书仪》的成书年代置于张议潮收复河西后努力恢复唐制的背景下进行考察,但文章中仅点到为止,若结合张议潮恢复唐制的其他事例进行细致讨论,更有利于提升文章的意义和价值。评议人裴成国(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指出,前文既已论证“七日行香”为“七日行道”之讹,第四节论证时又以“七日行香”为据,似乎不妥;文中既认为书仪的特点为实用性强,抄写即意味着行用,且敦煌本《郑氏书仪》缺载敬宗以后国忌日,似与文章论证该《书仪》抄写于宣宗时期的观点难以吻合;该《书仪》中“大和”为“大中”之误的可能性问题。苏小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提出文章应有自己的录文。尹波涛(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提出,所谓“复令”的对象,是否存在只“复令”“七日行道”的可能性问题。聂博士利用自己三年来研究唐代国忌行香制度的积累,对上述问题一一进行了回应。

胡耀飞博士(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发表了新作《唐宋之际扬州民间信仰与军政关系考》,此文是胡博士新近开拓的研究领域,尝试梳理唐宋之际扬州的民间信仰与当时军政形势变动之间的关系。评议人苏小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指出:整体感觉,作者对于宗教史问题和史料的把握和运用,不如作者对于政治史问题和史料熟悉和自如;文章中的“民间信仰”、“民间祠庙”、“宗教”等概念需要重新界定;三,文中扬州寺院的多种社会功能,事实上普遍存在于中古其他城市和寺院,唐宋之际扬州的特色何在;结语部分的若干表达需要斟酌。评议人尹波涛(陕师大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简要回顾了历史学、人类学、宗教学等学科对于民间信仰的研究现状,指出作者对于“民间信仰”的界定与一般的理解不同,需要斟酌;建议作者吸收和借鉴这些研究成果。自由讨论环节,聂顺新提出,文章第三、第四部分与文章标题所显示的讨论主题之间,缺少必要联系;文章所列唐宋之际扬州寺院的宴饮、地标、驻军等“功能”,能否称之为“功能”,需要重新界定和斟酌;尤其是所谓“驻军”功能,主要因为这些寺院位于城外的行军线路上,与其是否佛寺或道观,关系不大;所谓地标,实为笔记小说铺叙故事的背景,非其功能;并指出文中多处史料解读和引文标点问题。胡博士谦虚地表示,自己会尽量吸收大家的意见。

本期沙龙共交流讨论了3篇成员新作,经过四个小时的发表、评议、交流和碰撞,完全达到了沙龙“互提意见、促进修改”的宗旨,取得了圆满成功。尤其是在评议和自由讨论环节,所有成员各抒己见,思想的火花不断擦出。每位成员的发言均立足于自己的学科背景和专业积累,对于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层出不穷,既扩大了沙龙成员的学术视野,又增进了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一举多得。达到了实现跨学科交流的目的,以及使所有沙龙成员集体获益的初衷。

沙龙结束前,所有成员还一致通过,第三期沙龙由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承办,计划于12月底举行。

 

 

 

 



研究院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