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6日晚,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张伟然教授于我校雁塔校区崇鋈楼二楼闻道堂进行了以“从历史地理角度看中古文学的两次突破性发展”为题的精彩报告。我院刘景纯教授担任主持人,全场有近百位师生聆听了此次报告。
在讲座开始时,张伟然教授向与会者展示了鸟言诗与禽言诗的区别联系,梳理了禽言诗的发展脉络。通过研究,张伟然教授认为禽言入诗始于唐代,在不同地区、时期同一种鸟的叫声记载有别,由此产生创新与发展。在梳理了禽言诗的发展脉络后,张教授对田园山水诗的形成发展进行了更为深刻的介绍,他认为田园山水诗的形成与北方士族南迁后面对南方环境产生新感受有关。在对中古文学中禽言诗与田园山水诗两方面的突破进行了概括性的展示后,张教授对这两次突破的差异进行了分析,他认为田园山水诗是直观地用视觉感知,其表现无须新文学技巧,而禽言诗则是深刻地用听觉感知,用到了引申、生发的表现方式。通过对这两次突破面临的不同移民背景进行分析,张教授认为田园山水诗因产生于第一次北人南迁的群体性迁移背景下,由于北归有望而普遍存在着乐观的心态。与田园山水诗不同的是,禽言诗是在中唐以后迁客骚人零星迁移中产生的,其作者普遍有着回归无望、心情悲苦的共同特点。通过对白居易等诗人的作品进行分析,与会者更好地加深了对禽言诗、田园山水诗与时代、地域特点间的联系。
在完成讲演后,张教授对与会者提出的问题进行了一一解答,多名同学踊跃发言,进行了较好的学术交流。此次报告通过文化地理的个案分析使与会者较好地了解到古代文学作品同历史地理的关系。在与会人员发自内心的掌声中,此次报告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