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中国CTTI智库来源单位 |  陕西高校新型智库

主页 > 研究院动态 > 正文
我院举办“数字历史黄河”启动会暨“历史地理信息化的趋势”研讨会

  “数字历史黄河”是通过GIS、水文模拟、工程建模等多种信息化手段与传统史料结合,能够管理历史时期有关黄河的多种类型资料(文字、图像、视频等),并且计划开发出一套能够适用于历史地理研究的历史黄河水文模拟的方法。12月3日上午,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举行了“数字历史黄河”启动会暨“历史地理信息化的趋势”青年工作坊研讨会。本次会议邀请了中国社科院、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河南大学等多家单位的10余位青年学者与会。


12月3日上午,“数字历史黄河”启动会暨“历史地理信息化的趋势”青年工作坊研讨会在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举行 陆航/摄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王社教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历史地理信息化和历史学中其它信息化手段使用目前已经在海内外形成趋势,陕西师大作为全国历史地理研究重镇,在西北地区的历史环境和人文变迁中具有深厚积累,也已经制订了研究院的“十三五“规划,其中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整合研究院资料室、实验室的信息化发展事业,”数字历史黄河“是研究院的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陕西师大朱士光教授指出,历史地理研究中要充分注意黄河的泥沙关系问题,在黄河研究中不仅要注意水的问题,也需要指出泥沙的作用。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研究院侯甬坚教授提出,黄河在历史时期变迁研究是学界长期关注的研究方向,进入数字化时代后,针对黄河历史时期的变迁研究应该引入新的理念,“数字历史黄河”是研究院GIS实验室团队多年探索的一个阶段性总结,历史地理信息化事业要继续发展。

 

来自中国社科院、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河南大学等多家单位的10余位青年学者与会。陆航/摄

 

潘威副研究员代表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研究院GIS实验室“数字历史黄河”工作团队,介绍了本团队过去7年间围绕“数字历史水系”进行的多种工作,包括本团队在历史水文模拟方法、历史工程模拟与历史环境场景融合、历史地理信息的三维动态演示等方面进行的尝试及其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并展示了“数字历史黄河”已经完成的“黄河资料库”建设情况。

来自中国社科院的成一农研究员、复旦大学徐建平副教授、中山大学于薇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胡恒副教授、上海财经大学王哲博士和陕西师范大学李鹏博士,分别从历史地理信息系统与史学研究传统结合、历史文献共享方案、历史水文模拟方法的适用性、三维局地微地貌模型的数据来源等方面进行了研讨。

之后,工作坊进行了代表报告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成一农教授首先谈了GIS近年来在历史学界的迅速发展为历史地理研究带来了方法上的改变,但是就历史学本身来说,GIS的进入并没有对历史学提出新的问题,或者回答历史学者所关心的重大问题,这一点是需要冷静反思的;复旦大学徐建平副教授代表复旦史地所介绍了历史政区地名数据库的建设情况,历史政区研究在复旦史地所具有深厚积淀,今后也将是复旦史地所坚持的研究方向;于薇副教授介绍了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的GIS工作,通过跨学科的团队组合,中大历史地理信息化的主要方向是计划在可视化方面做到极致,中大历史地理所的GIS实验室虽然起步较晚,但上升势头明显;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的胡恒副教授则谈了数字化时代之前,传统史料中具有今天“数据库”性质的资料,这一点对于历史地理信息化与史学研究结合具有很重要的参考意义,同时,胡恒副教授特别强调了要逐步推进历史地理信息化的发展;上海财大的王哲博士则代表吴松弟教授的“近代海关”研究团队,系统介绍了该团队在整理近代海关资料、海关资料数据库建设和近代中国贸易网络结构方面的工作,其中,王哲博士特别强调了未来全球海关贸易网络研究的可能性;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研究院的李鹏博士后首先介绍了其母校西南大学历史地理所在近20年发展中所取得的一系列历史地图成果,之后介绍了近代西方人在川江上进行的航道测量和航道图测绘工作。在最后的圆桌讨论环节,与会代表和来自于河南大学的武强博士、咸阳师范学院王永飞博士、陕西师大西北研究院的李大海副研究员、聂顺新博士等一同讨论了历史地理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大多数与会代表认为,GIS的发展首先需要有实干行为,其次要注意联合和整合数据资源,第三要注意与所在单位已有的研究基础相结合。

 



研究院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