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中国CTTI智库来源单位 |  陕西高校新型智库

主页 > 研究院动态 > 正文
西北研究院2016级研究生宝鸡地区九成宫、雍城及相关遗址考察

12月3-4日,我院2016级历史地理学专业研究生在李令福、肖爱玲、崔建新和孙建国老师以及西北大学徐卫民教授的带领下,对位于陕西省宝鸡地区的麟游县九成宫、凤翔雍城及相关历史文化遗址进行了考察。

12月3日,考察队一行驱车穿越险峻的岐山山脉,到达宝鸡市麟游县的九成宫遗址。九成宫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初名“仁寿宫”,是文帝的离宫。唐太宗贞观五年(公元631年)修复扩建,更名为“九成宫”,“九成”为“九重”或“九层”,为高大之意。唐高宗时曾一度改名为“万年宫”,后恢复原名。麟游县文物旅游局魏益寿老师热情的带领考察队员参观了九成宫遗址博物院,并详细介绍了九成宫的自然地理位置、历代兴败之绩以及所蕴含的隋唐中晚期政治变化,为考察队员介绍了《九成宫醴泉铭碑》、《万年宫铭碑》及其立碑始末,流传演变及其保存现状。随后,带领考察队员探访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慈善寺石窟,介绍了石窟诸佛像的内涵、发掘始末、保护现状等,尤其是石窟寺及其佛像身上的印痕见证和记录了当地自然环境的变化,为进一步探讨区域环境演变提供了一手资料。由于时间关系,麟游县故城没能来得及考察。

晚上7点整,在下榻的酒店会议室,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田亚岐研究员为考察队员做了《考古视野下的秦都雍城复原研究》的学术报告。田老师三十年如一日驻守雍城,对秦雍城的考古及其研究用力颇深,田老师从秦国早期都城的迁移娓娓道来,详细介绍了秦人定都雍城的自然地理特征,雍城的结构、手工业区、农业区、国人墓葬等的具体遗存以及城市空间扩展的三个时期(以瓦窑头为中心的“城堑河濒”期,以马家庄为中心的“城郭结构”期和“悼公二年,城雍”期),以及自1934年开始的对秦雍城考古发掘的几个主要阶段,学术界对雍城研究的主要课题。最后结合正在发掘的雍山血池遗址讲述了秦人礼制性建筑的特征及其变化,既往“雍畤”的寻觅过程及其困惑,雍畤与秦汉祭祀制度的传承。

4日一早,考察队一行先行参观了秦公一号大墓遗址以及未完全发掘的车马坑遗址,在讲解员抑扬顿挫的介绍下,考察队一行人对秦公一号大墓的发现、发掘始末、秦景公前后秦国的历史及其墓葬形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等待复旦大学历史地理所考察队的间隙,秦汉史学会副会长徐卫民教授在车上为同学们做了《真实的芈月》的学术报告,加深了同学们对秦国历史和秦人墓葬文化的认识,同时徐教授也提醒同学们对影视作品的文学性与历史研究的学术性应区别开来。

随后,考察队与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张晓虹、张伟然、姚大力等十多位教授组成的考察团汇合,用张伟然老师的话说这是“禹贡学会三十年来的第一次会师”。田亚岐研究员带领大家系统参观并详细介绍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正在发掘的雍畤、血池遗址两处考古现场。黄土原上山风阵阵,芦苇随风摇曳,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红旗在工地上猎猎作响;烈日当空,蓝天白云,小麦青青,与考古工作者黝黑的面庞相应成彰。考察队一行除了进一步深入对秦汉祭祀制度的理解外,更体会到文献整理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重要性。

下午,考察队一行探访了凤翔县博物馆、周家大院,进一步加深了对雍城发展历程的了解以及以雍城为代表的三秦文化的认识。20:00左右安全抵达陕西师范大学雁塔校区西停车场。

为期两天的考察落下帷幕,考察队员收获颇丰,深化了对历史地理学专业以及综合运用包括考古等资料在内的研究方法的认识。

 























 

 



研究院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