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中国CTTI智库来源单位 |  陕西高校新型智库

主页 > 研究院动态 > 正文
西北研究院2016级研究生漕渠及其沿线遗址野外考察

11月19-20日,我院2016级历史地理学与科技史专业研究生在李令福老师、肖爱玲老师、孙建国老师及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曹龙研究员的带领下对漕渠遗址、渭南博物馆、西岳庙、京师仓遗址、潼关古城、三河口等处进行了考察。本次考察得到了渭南博物馆、华山风景区管委会和潼关县文物旅游局的大力支持及配合,使本次顺利圆满完成。

11月19日8点整,我们准时从陕西师范大学西停车场出发,9:06到达位于浐灞交汇处以北的灞桥区新合镇新合村漕渠遗迹处。经史念海等先生考察这里是汉代漕渠流经之处,马正林先生当年考察这里尚有漕渠商店等。但经过几十年的桑海沧田,地貌形态已经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原来的良田已经建成了村民宅院。此外村中心台地上有寺庙一座——无量寺。漕渠的遗迹因千年以来的人类活动已经难以辨别,依据文献记载和地形的考察我们仿佛仍能感受到当年漕运的繁忙景象。

10:30左右,我们驱车来到了渭南博物馆,借调在这里、毕业于西北研究院的温二强同学接待并安排讲解员为同学们讲解。渭南博物馆今年刚刚建成开馆,基本陈列以《与华相宜——渭南故事》为名,具体分为物华天宝、远古寻根、先秦记忆、京畿重地、龙兴之地、国脉所在、俗风和雅、烽火秦东等八个单元。每个单元以时代为背景,选择著名人物、代表性事件、重大成就作为“点”,以“点”串“线”、以“线”构“面”,突出各个时代文化特点,系统详细地展示了渭南自古至今的发展历程。

下午2:20左右,肖老师从华山风景区管委会取到西岳庙的免票单之后,我们来到了位于华阴市岳镇的西岳庙。西汉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建集灵宫于黄甫峪口,东汉时迁于现址,后改称西岳庙,为历代帝王祭祀华山之神的要地。现存西岳庙是明清建筑风格的宫殿御苑式古建筑群落,内城外廓,一条中轴线贯穿南北,形成重城式多单元的空间结构,亭、堂、楼、坊相错其间。通过讲解员的系统讲解,同学们对西岳庙建筑形制以及不同建筑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有了深刻的理解。

下午5点左右,我们终于找到了位于华阴市双泉村南的京师仓(华仓)遗址,大费周折的主要原因在于此地基层行政区划的多次变更。京师仓修建于汉武帝时期,是在漕渠渠尾处修建的转运粮食的国家大型粮仓。京师仓位于该村的最高地处,当地人称为瓦渣梁,汉瓦依然随处可见。李老师还向同学们介绍了京师仓选址这里的原因以及漕运在历史上的作用等。在双泉村我们还偶遇了老腔文化传承人张喜民先生,他向大家热情介绍了老腔与漕运的关系。老腔发源于纤夫们为了整齐划一动作而发的呐喊声,逐渐形成了古朴悲壮、粗犷豪放的古老遗响。晚上6:40到达潼关县城住处。

20日8点整准时出发,在潼关县文物旅游局宋学祎局长等的带领下对潼关古城南水关、水坡巷、东山景区展示项目、仿古一条街、女娲广场、山河一览楼(与潼关县博物馆一体)、三河口湿地公园、杨震纪念馆、岳渎公园等进行参观,途中宋局长不仅对潼关历史及古城价值和特色、周边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遗迹及相关人物故事、古城保护和开发、潼关未来发展等问题做了详细讲解,同学们也就相关问题向宋局长进行了互动,加深了对陕西东大门的了解。

下午2点整,我们结束了潼关古城的考察返回西安。返回途中,曹龙研究员有帮我们联系了秦东陵文管所杜所长。下午4:50左右我们到达秦东陵四号墓,在这里杜所长为同学们解说了秦东陵的发掘过程、墓葬结构以及陪葬墓情况等,同学们还就广泛关注的中国第一位太后芈八子(芈月)是否就葬在秦东陵的问题请教了杜所长,他认为这仅仅是一种猜测而已。

此次考察,同学们深刻理解了文献资料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重要性,激发了学习和研究的热情。顾炎武曾经说过:“有体国经野之心,而后可以登山临水;有济世安民之略,而后可以考古论今。”

 










 



研究院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