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0日晚19点,“丝绸之路考古与文化系列报告”之二讲座在雁塔校区的崇鋈楼二楼闻道堂如期举行。受我院与西安历史地理学会邀请,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王炜林研究员做客我院“丝绸之路考古与文化系列报告”,以“彩陶与中国文明的兴起—以关中庙底沟文化发展为例”为报告主题,在刘景纯教授的主持下,为我院师生做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我院朱士光先生、侯甬坚教授、李令福教授、肖爱玲副教授、崔建新副教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办公室主任曹龙研究员以及碑林博物馆、西北大学等相关单位的师生近百人共同参加了此次报告会。王炜林研究员长期从事田野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有着丰富的田野发掘经验,研究领域以新石器时代考古为主。主持或参加了20余项考古项目,其中杨官寨遗址的考古获得了2008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2007~2008年度中国田野考古二等奖。
报告首先从文明的概念起源开始,纵观世界各大文明体的诞生与发展过程,进而引出中国及至关中地区的文化发展序列。本次报告以仰韶时期的文化为主,重点介绍了半坡、庙底沟、半坡四期、泉护二期文化的演变。通过对仰韶时期最引人注目的彩陶进行类、型、式的分析,从而向大家梳理了文化发展与演变的脉络。王院长展示了各期陶器代表器物上的鱼纹、鸟纹、蛙纹、眼目纹等抽象或具象的纹饰,并对此类彩陶纹饰进行了重点分析,认为这些彩陶纹饰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氏族部落之间大时空的文化交流现象。
随后,王院长又对中国文明起源的问题谈了自己的一些相关看法:农业的发展、大型聚落的建立、男权的提升以及礼制萌芽的出现与发展,认为这些均可作为衡量文明起源的标志,并强调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将会做更多更深入的工作来为考古学科以及社会服务。
报告结束后,师生就自己所感兴趣的问题纷纷向王炜林院长提问,报告现场气氛十分热烈。最后,由刘景纯教授作总结,朱士光先生及侯甬坚教授强调,历史地理学者除历史文献外还应多多关注考古学的成果,借鉴考古学的方法,进一步推动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