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7日晚19点,“丝绸之路考古与文化系列报告”之四讲座在雁塔校区的崇鋈楼二楼闻道堂如期举行。受我院与西安历史地理学会邀请,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王占奎先生做客我院“丝绸之路考古与文化系列报告”,以“由畯簋说西周列王拟年”为题,在卜风贤教授的主持下,为我院师生做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我院朱士光先生、侯甬坚教授、李令福教授、肖爱玲副教授、历史文化学院郭妍利副院长、以及来自陕西历史博物馆和陕西省文投集团等其他相关单位和院系的师生近五十人共同参加了此次报告会。王占奎研究员参加或主持过法门寺地宫、周公庙遗址、周原遗址、石鼓山周墓等发掘,多次获得全国考古十大发现,一次获得全国优秀田野发掘一等奖,发表论文、报告近50篇,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商周考古,坚持在考古第一线,在西周年代研究上用力甚多,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报告由选题缘起入手,王占奎研究员详细讲述了其三十多年来在西周列王拟年问题上的探索和心得。报告人介绍了西周青铜器“畯簋”上铭文中关于周懿王在位年限和“初吉”这一先秦重要历法术语的内容,并通过将考古学、历史学、天文学、数学、训诂学等多种学科知识相结合,由此步步为营地推断出,自《史记·周本纪》以来种种关于周懿王、周厉王等西周列王在位年限的记载和推断以及对“初吉”意义的解释多有不当。王占奎研究员认为,周懿王至少在位10年,周厉王在位17年左右;而“初吉”是一种以太阳历而非太阴历计算的历法术语,指的是每年自冬至日后起每九日的第一日(除年中共5日的过年时间外)。此外,王先生还详细讲述了其对《竹书纪年》所载“天再旦”现象、西周青铜器“晋侯稣钟”年代问题、《夏小正》和《豳风·七月》中的“月”的含义,以及 “既生霸”、“既望”、“既死霸”这三个先秦重要历法术语的意义等内容的推断和结论;并重新对周昭王以后的西周诸王进行拟年;还重新推断了西周青铜器“伊簋”的年代。报告中还对“夏商周断代工程”对西周诸王拟年的影响做了说明和解释。
王占奎研究员的整场报告旁征博引,语言风趣幽默,博得了在座师生的多次掌声。报告结束后,师生们纷纷向王占奎研究员提问,现场气氛十分热烈。最后,由卜风贤教授作总结,王占奎研究员和侯甬坚教授强调,学术的道路没有止境,不断涌现的考古发现成果将让学术研究持续深入下去,这需要更多的研究者下更大的力气投入到研究工作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