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中国CTTI智库来源单位 |  陕西高校新型智库

主页 > 研究院动态 > 正文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王小蒙研究员做客我院丝绸之路考古与文化报告会

2015年12月21日晚19点,“丝绸之路考古与文化系列报告”之五讲座在雁塔校区的崇鋈楼二楼闻道堂如期举行。受我院与西安历史地理学会邀请,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王小蒙女士做客我院“丝绸之路考古与文化系列报告”,以“深海来函——黑石号出水陶瓷及其所反映的唐代瓷器生产格局”为题,在王社教教授的主持下,为我院师生做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我院李令福教授、肖爱玲副教授、历史文化学院郭妍利副院长、以及来自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陕西省文投集团等其他相关单位和院系的师生六十余人共同参加了此次报告会。王小蒙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隋唐墓葬考古、中国古陶瓷考古,先后参加或主持多项考古发掘,其中耀州窑遗址发掘1994年获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三等奖,唐昭陵北司马门遗址的发掘获2003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奖。她还在中日刊物上发表有关古陶瓷、唐三彩研究和隋唐墓葬研究方面的论文40余篇。
报告以1998年发现于印尼勿里洞岛海域的9世纪阿拉伯沉船“黑石号”所载瓷器为主要介绍内容。据王小蒙研究员介绍,黑石号是一艘由德国人员发现并打捞的单桅缝合帆船,因其发现地旁边有黑色礁石而得名,保存完整,船内文物现保管于新加坡。船内发现有瓷器、金银器等共六万多件文物,其中绝大部分为中国唐代所造瓷器,根据瓷器上所写文字推断,沉没时间应为唐敬宗宝历二年(826)或稍后,是已发现最早的阿拉伯沉船。以生产地点划分,这些瓷器包括长沙窑瓷、广东瓷、邢窑瓷、越窑瓷、巩县窑瓷等。报告介绍了文献(主要是贾耽)记载的唐代海上丝绸之路(也称瓷器之路)的路线及主要到达的海外地区,认为黑石号的发现印证和丰富了对海上丝绸之路的了解,并复拟了黑石号的航行路线。报告进而介绍了船内各种瓷器的历史源流、工艺特点、烧制方法等,认为这些瓷器工艺精细,造型高贵,大部分是唐代瓷器常见品种,也有一些是专为外销而制作,总体上反映了唐代“南青北白”的瓷器生产主要格局。报告还介绍了唐青花和唐三彩的区别和联系、“盈”字款瓷器为唐代中后期皇室专库“盈库”专有、长沙窑瓷绘有阿拉伯特色纹饰等内容。

王小蒙研究员的整场报告资料翔实,讲解精彩,引人入胜。报告结束后,师生们纷纷向王小蒙研究员提问,涉及各种瓷器之间关系、船只出发地点及行驶路线等,尤其是李令福研究员问及如何确定船只出发地点究竟为扬州还是广州,对历史地理学研究颇有启发作用。最后,由王社教教授作总结并强调,考古成果不断涌现,历史地理学者要善于从中发现和研究问题,以促进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化和进步。







 



研究院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