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中国CTTI智库来源单位 |  陕西高校新型智库

主页 > 研究院动态 > 正文
德国莱布尼兹转型经济农业发展研究所孙战利博士应邀来我院做学术报告

德国莱布尼兹转型经济农业发展研究所(IAMO)高级研究员、中国研究组的负责人孙战利博士应我院方兰教授邀请,于20191025在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博物馆西附楼S314进行题为《The historical change of spatial patterns of China’s major crops and policy impactions》的学术报告。会议由方兰教授主持,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杨明义教授、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党政办主任周群英教授、德国莱布尼兹转型经济农业发展研究所(IAMO)任彦军博士等也与孙战利博士一起参加了会议。我院丁晓辉博士、宋文飞博士、陈绍俭博士、毛慧博士,以及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聆听了讲座。

报告中,孙战利博士使用1980-2011年全国县级年度农业统计数据,运用ARCGIS可视化和莫兰散点图深入分析了我国水稻、玉米、小麦、大豆和马铃薯这五种不同农作物总体农田和收获面积的空间聚类和不平等的变化。在此之后,运用空间面板模型研究了五种作物的主要种植中心所观察到的耕地变化的决定因素。研究结果显示,主要农作物的耕地面积和收获面积确实变得更加均匀,并指出增加集中可能提供专业化和积极集聚效应方面的机会,但由于越来越依赖较少的作物和较少的生产地点,可能会降低粮食系统的弹性和农业可持续性。最后指出当前我国粮食生产中存在的一些风险。对于很多专业性问题,孙战利博士使用具体实例从国内外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说明,开阔了大家的视野。

汇报结束后,方兰教授、杨明义教授、周群英教授、丁晓辉博士、宋文飞博士、就报告内容与孙战利博士进行了交流,其中包括地理学背景对农业经济研究的作用,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流域生态补偿的实施方法,城市化在农作物生产变化中所起的作用,部分地区耕地减少是否有人为因素,论文是否有详细的实证研究等。孙战利博士最后提出学科交融性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与任彦军博士就是把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进行合作产出,为老师和同学们日后的科研提供了思路。


研究院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