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陆航 实习记者 赵立凡)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智库之智,为国所用。高校专家学者如何结合专业所长、调研所得、咨政所思,为“十四五”规划编制建真言、献良策,以智库视角、学者洞见推动规划编制,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9月29日,陕西师范大学秦岭研究中心、黄河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暨学术报告会在陕西师范大学举行。陕西省政协副主席李冬玉,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党怀兴同众多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及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师生共100余人参加会议。与会专家聚焦生态文明建设,从各自专业研究领域出发,从不同视角,为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提供真知灼见。会议由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王社教主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实践中,深刻把握新时代我国人与自然关系的新形势新矛盾新特征,倡导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提升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高度。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更需要坚定不移地贯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化法制化,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载的限度内,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党怀兴介绍,陕西师范大学秦岭研究中心旨在聚焦秦岭生态保护和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整合校内研究资源,力求通过多角度、多层次、多渠道来展开学术研究,推进学校与地方政府合作,以扎实有力的成果服务于党和政府的决策。陕西师范大学黄河研究中心旨在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问题,以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为指导,在解决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方面发出师大声音,提出师大方案,为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师大力量。两个中心的成立是陕西师范大学深入贯彻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挥陕西师范大学人才优势、平台优势,按照“国家急需、特色鲜明、制度创新、引领发展”的总体要求,聚焦秦岭大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问题的重要举措。“秦岭研究中心”“黄河研究中心”要充分发挥陕西师范大学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陕西高校新型智库平台的优势,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策划重大研究项目,组织开展全面系统和严谨深入的研究。
揭牌仪式。本网记者 陆航/摄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第一个五年。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五年规划编制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要开门问策、集思广益,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为“十四五”规划建言献策,切实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十四五”规划编制中来,齐心协力把“十四五”规划编制好。陕西省政协副主席李冬玉表示,秦岭、黄河不仅仅是中国重要的地理标识,更是中华文明的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秦岭、黄河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峥嵘岁月,而且还将继续影响中华民族的未来。如何进一步保护好秦岭的生态环境、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及高质量发展,是陕西全省乃至全国科研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陕西师范大学应时而动,“秦岭研究中心”“黄河研究中心”的成立,反映了陕西师范大学积极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勇于担当的时代精神,有助于向全国乃至世界发出来自陕西师范大学在这一领域的权威声音。“陕西师范大学秦岭研究中心”和“陕西师范大学黄河研究中心”的科研工作者要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建好、用好陕西师范大学提供的这一优质智库平台,产出一批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贡献师大智慧,发出师大声音,在“秦岭”“黄河”的壮丽画卷中留下师大人浓墨重彩的一笔。
流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和中心,是人与自然共生的主体自然空间。流域经济是以流域为地域依托、以河流为联系纽带的区域经济,其生态转型是基于流域的生态文明建设成败的关键。在我国辽阔国土上广泛分布着大江大河,仅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就有1500多条,多样化流域承载着全国最广大的人口和经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以流域为基础的生态文明建设,突破行政区“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势,打开一体化的战略视野,以全流域谋一域、以一域服务全流域,共抓大保护、大开放,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在随后举行的学术报告会上,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生态环境研究室陈怡平教授、长安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钱会教授、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方兰教授分别以“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宜居黄河科学研究计划”、“黄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空间治理”为题进行了报告。方兰提出,“十四五”时期是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建设生态经济体系的关键时期,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应该更加重视基于流域的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流域经济生态转型。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西北研究院)作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其建设任务就是通过对西北地区环境变迁与经济社会发展互动关系的研究,为西北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决策咨询。长期以来,西北研究院在黄河流域和秦岭生态环境变化、历史城市地理、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和经济社会发展、黄河流域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工作,成果丰硕,特色鲜明,具有明显的研究优势。
“无论是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还是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及秦岭的生态保护,都事关我国开放和发展的整体布局,都关乎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王社教告诉记者,2018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拓展发展新空间,以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城市群为目标,充分发挥关中平原城市群对西北地区发展的核心引领作用和我国向西开放的战略支撑作用。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陕西秦岭,强调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对确保中华民族长盛不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王社教说,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研究院的优势学科是历史地理学和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成立“陕西师范大学秦岭研究中心”和“陕西师范大学黄河研究中心”,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秦岭生态保护和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可以充分发挥两个学科的优势,实现历史经验与现实对策研究相结合、历史与地理研究相结合、历史地理学和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相结合、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相结合,将本单位的研究优势更好地发挥出来。西北研究院过去的研究一直集中在黄土高原历史地理、历史城市地理、历史农业理、西北地区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等方面,在学术界和社会上具有重要影响。通过两个中心的设立,聚焦秦岭生态保护和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两个重大问题,策划重大项目,组织人力开展集中攻关研究,研究问题更加集中,研究团队更加稳固,特色会更加鲜明。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http://news.cssn.cn/zx/bwyc/202009/t20200930_519159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