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9日,我院2020级中国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肖爱玲副研究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徐龙国研究员等老师带领下,乘车前往汉长安城遗址进行为期一天的野外考察。本次主要考察了未央宫遗址、长乐宫遗址、霸城门和昆明池遗址等地。

上午九点,考察师生到达汉长安城遗址文物保管所,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城队徐老师的带领下到达未央宫博物馆参观。在汉长安城形制图前,徐老师按照时间顺序详细向同学们介绍汉长安城的营建过程:公元前202年,萧何主持在秦兴乐宫基础上兴建长乐宫;公元前200-前198年,萧何主持营建未央宫;公元前198年,修建东市和北宫;惠帝时期修建汉长安城城墙;武帝在位期间修建桂宫、明光宫和建章宫,并扩建建章宫;公元1-5年,平帝时期兴建明堂;公元20年,王莽修建“王莽九庙”,与明堂、辟雍构成完整的礼制建筑群。边看地形图边听讲解,同学们对汉长安城营建过程的了解更加直观、深刻。徐老师也向同学们讲解了汉长安城的意义和重要性:汉城的建设在我国古代都城建设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仅是我国历史上城址保存最完整、城门规格最高的都城,而且其形制体现了《周礼·考工记》中“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城市布局原则。此外,针对学界尚存在争议的东西市、王莽九庙的位置问题,徐老师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依据。

讲解之后,同学踊跃提问,如汉长安城朝向问题,徐老师以汉城朝向由东到南发展的历史事实和考古发掘中城门的规模作答,使同学们看到都城朝向的动态发展过程。徐老师还以位于建章宫前殿遗址下的技巧官为例,提醒同学们在研究时要牢牢把握时间和空间观念,这一点正与历史地理学研究特征相一致。随后,徐老师从城市布局角度解答了同学们提出的汉长安城是否存在中轴线的疑问:汉城不存在中轴线。关于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中遗址保护和百姓福祉的问题,徐老师指出汉城遗址保护不应简单粗暴地将当地居民全部迁出;保护也并非一地一区的事情,而是全国的责任;遗址保护要使得遗址内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对此地产生感情从而自发自觉进行保护。之后,徐老师带领我们熟悉了文保所展陈的文物藏品,如“汉并天下”瓦当、铸范、城墙夯土层、五角形排水管等,为现场考察做了铺垫。

十点半,师生一行到达未央宫南宫门遗址、汉城西安门遗址。两处遗址主要采取的是覆土保护展示方式,即在遗址本体上覆盖约1米的土层,展示了遗址原本形态,宫门三个门洞清晰可观。西安门遗址中间门道的西侧采取了玻璃护罩保护展示方式,柱础石清晰可辨。徐老师带领同学们仔细观察西安门侧城墙夯土,详细讲解了先秦城墙夯层、汉代夯层以及后期十六国等时期夯层之间的区别。

十一点钟,考察组来到未央宫三号遗址——中央官署遗址。该遗址位于前殿西侧,是汉代管理郡国工官的部门,出土的遗物有骨签、箭头、弩机等。徐老师为同学们讲述了此处庭院结构以及楼梯、排水渠等设施的分布,他认为中央官署至少是两层的楼房。半小时后,大家前往未央宫四号遗址——少府遗址。此处保留有未敷土的大础墩,同学们得以真切感受到皇家建筑的宏伟气派。少府遗址中还发掘出类似暖房的遗址,同学们对此进行了大胆猜测和提出疑问。十二点,大家步行到达未央宫一号遗址——前殿遗址,立足前殿遗址高台上北望椒房遗址,以及远处的石渠阁、天禄阁遗址等,因当天能见度较差,未能清晰分辨。
简单的午饭之后,考察组来到了北宫考古发掘现场。徐老师带领大家进入大探方内,详细讲解了考古学现象:叠压关系和打破关系,并借助现场出土的陶器残片,教同学们如何从残片纹路判断遗物年代。徐老师还说在整个考古发掘工作中,现场发掘只是一个阶段,相较而言,室内器物整理、鉴定、存档等工作远比现场发掘更加细致。考古工作需要细心,野外考察和历史地理学的学习也是如此。对于历史地理学如何运用考古资料做研究的问题,徐老师特别强调要认真阅读考古报告中的图片,图片的信息含量远大于文字部分。
下午三点,考察组到达长安宫四、六号遗址区。长乐宫原为汉代太后所居。四号遗址内发现有秘密通道,桂宫遗址也有发现,未央宫遗址区尚未发现这类设施。长乐宫四号遗址为整体保护展示方式,这种方式将地下建筑遗址内柱基分布密集清晰展现,同学们此处多了一些思考。四号遗址南侧为六号建筑基址,我们沿着六号遗址边缘行走一周,观察散水、沉淀池、排水管道等排水系统遗迹和地下通道、廊道等。有同学对沉淀池壁的红色土壤提出疑问,经老师解答后了解到:此处是火灾烧过的痕迹。通过对这个细节的关注,同学们对汉宫建筑的材质、防火措施等有了深刻的认知。
接着师生一行参观了长乐宫五号遗址——凌阴遗址。凌阴也叫凌室,是汉朝的储冰室。长乐宫中的凌阴遗址由大小两部分组成,面积较小的部分划分为几个矩形空间,为工作人员办公场所;面积较大部分是储冰室。储冰室地面上有很多矩形浅槽,为放置冰块所用。浅槽之间还有排水管道,便于冰块融水的流出。在徐老师提示下,同学们注意到储冰室四面墙体厚度的不同:东、南、西三面墙体略厚,北面墙体略薄。墙体的厚度与各方向墙面接受阳光照射程度有关:受热多,则墙体略厚;受热少,则墙体薄。有同学对《周礼》中“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一句产生疑问,并表示考察后对该问题进行深入梳理。

四点半左右,考察组步行至霸城门。先在城墙遗址下感受其宏伟,接着登上城墙进行考察学习。根据遗迹同学们观察到,霸城门同样有三个门道,门道略宽,且城墙外有阙。北侧城墙较南侧保存完好。之后大家在城门外汉城湖旁略作停留,感受长安城漕运明渠在现代的利用。
驱车一小时,师生一行来到了最后一个考察点——昆明池遗址公园。昆明池在汉代为重要的蓄水工程,为长安城供水,并为练习水军、皇室游幸所用。现在的昆明池项目,是陕西省“引汉济渭”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学们穿过门阙,在汉代楼船下驻足,逛过云汉商业街,从鹊桥上漫步返回,简单的昆明湖游览到此画上句号。

至此,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2020级中国史专业硕士研究生本学期为期三次的野外考察圆满结束。实地考察中,师生们在河谷旁观察过地形地貌变化,在考古发掘现场学习地层学、器物学等知识。同学们更意识到时间要素与空间要素对于专业学习的重要性,并初步掌握了历史学、地理学和考古学的方法,对学科的交叉融合也有了更深的体悟。通过本学期的考察,同学们也掌握了野外考察的基本步骤,相信这会在今后的求学求知过程中发挥极大的作用。

(汉长安城遗址考察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