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4日,我院2022级中国史专业硕士生在李令福老师和肖爱玲老师的带领下,乘车前往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进行为期一天的考察工作。
本次考察地点为陕西水利博物馆、郑国渠遗址博物馆、秦汉新城民俗文化馆以及秦咸阳宫遗址博物馆。

考察的第一站是陕西水利博物馆,原名李仪祉纪念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同学们依次参观古代水利展区、近代水利展区以及陕西水利展区。古代水利展区介绍了四川都江堰、陕西郑国渠和广西灵渠我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同学们重点学习了郑国渠的修建背景、2000多年来的发展演变过程,及其对当时社会经济等诸方面的贡献。近代水利展区主要介绍了李仪祉先生生平事迹,李仪祉先生被誉为“中国近代水利的奠基人”,李先生在教书育人、治黄导淮、水土保持、倡修“关中八惠”等方面都有着卓越贡献。跟随着讲解员的叙述,同学们深刻理解李仪祉先生“做大事不做大官,求实际不图虚名”的精神内涵。展馆二楼的陕西水利展,梳理了陕西省古代水利工程,介绍了当下引汉济渭、泾河东庄水库、渭河综合治理等国家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情况。自郑国渠的修建,到李仪祉先生倡导修建的陕西八惠工程,陕西水利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李令福老师认为引汉济渭以及陕西省实行全流域综合配水等工程的实施,亦将使陕西省走在中国治水前列。

在郑国渠遗址博物馆,展馆讲解员袁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郑国渠的修建背景、历史演变、农业灌溉和科学价值,以及郑国渠的保护和申遗历程,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历代引泾工程修建的背景及现存遗址的说明。袁老师的讲解让同学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水利工程的建造过程和历史意义。李令福老师在博物馆陈列的平面图和沙盘前,向同学们详细讲述了历代引泾工程渠首上移原因及其河道周围地区的环境演变,回顾了与泾惠渠管理局总工程师叶遇春老师初次考察时的情形,生动地描述了古时修渠过程的艰辛和挑战,使同学们深刻地认识到郑国渠发展演变历程以及它所具有的伟大意义和历史价值。

在秦汉新城民俗文化馆,同学们对汉陵分布、选址原因以及周边地形有了一个大致了解。民俗文化馆姬老师为同学们讲解了姬姓源流,并向同学展示了自己收藏的文物。李令福老师赞扬了姬老师在弘扬传统文化上所做的努力,肯定了周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次考察的最后一站是到位于咸阳市渭城区牛羊村的秦咸阳宫遗址博物馆。李令福老师在秦都咸阳第一号宫殿遗址平面图前,对学界有关秦都咸阳城的观点进行了述评,并根据千年古道变成河的观点,提出新思考,认为牛羊沟古时可能为官道或民道,后下切形成河道。李老师强调,同学们应勤于阅读,这样才能在实地考察中发现新问题。最后,在展馆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实地考察了秦咸阳城一、二、三号宫殿遗址,并登高远眺考察遗址布局。在麦浪翻滚的美景中,本次考察圆满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