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中国CTTI智库来源单位 |  陕西高校新型智库

主页 > 研究院动态 > 正文
念海大讲堂第七讲|张晓虹: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播:近代陕北民歌的时空变迁研究

2023年3月26日晚,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主任、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哈佛大学world map委员会委员张晓虹教授应邀在我校长安校区文汇楼A段一层报告厅作了题为“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播:近代陕北民歌的时空变迁研究”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我院周宏伟教授主持,我校多院师生参加。

讲座伊始,周宏伟教授简要介绍了张晓虹教授与西北地区的渊源,并希望在座的同学能够从本次讲座中学到历史地理学的新研究视角。

张晓虹教授的报告围绕三个方面展开:时空尺度与历史地理学范式转型,声音景观研究与地方感的构建,历史记忆与声音景观的空间扩散。她提出后现代理论中对话语及其权力关系的关注使景观话语成为研究人地关系的重要路径,因为景观话语将景观视为文化构建,更契合后现代地理学研究的主旨。而声音是感知地方的重要方式,通过对《赶牲灵》、《兰花花》、《三十里铺》、《东方红》等歌谣的解读,张教授讲解了该时期的陕北民歌逐渐摆脱了旧有民歌在语言表达上的质直与素朴,不断适应新的革命形势带来的语言环境的变化,由个体性和地方性的叙事为主转为具大众性和普适性的表达,这是用声音景观去理解地方文化的变迁及其背后的历史地理背景的很好的例证。声音景观不仅可以更直接地唤起人们对一个地方的感官记忆,从而成为与外在的、直观的物理景观和人文景观有着同等价值的景观要素,而且透过其与历史之间的关联,从而影响到其空间尺度的变化。

38A01

随后的交流互动环节中,我校师生就声音景观与视觉景观区别,声音与文本变迁等问题同张晓虹教授展开了热烈讨论。通过本次报告会,在座师生对历史地理学研究范式、研究视角、景观研究等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获益匪浅。

最后,周宏伟教授再次对张晓虹教授的精彩报告表达了感谢,并希望同学们可以借此次学术报告,不断扩宽学术研究视野。


研究院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