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中国CTTI智库来源单位 |  陕西高校新型智库

主页 > 研究院动态 > 正文
念海大讲堂第十三讲 | Brian G. Lander:生态学视角下的秦国与秦朝历史

2023710日上午,念海大讲堂第十三讲特邀美国布朗大学(Brown University)历史、社会与环境学系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兰德(Brian G. Lander),在长安校区教育博物馆西附楼S201会议室开讲,报告题目为“生态学视角下的秦国与秦朝历史”。

本次讲座由我院张莉教授主持,侯甬坚教授受邀作为与谈人。高升荣、屈亚婷、李鹏、李屹凯老师以及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30余位博士生、硕士生参与交流。

讲座伊始,兰德教授回顾了本次讲座内容的研究缘起。其一,史念海先生的黄土高原环境变迁研究对学术问题提出的启发;其二,新出土的秦简、谷物、兽骨等有关政治、环境方面的历史证据,为先秦时期关中平原政治环境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史料;其三,兰德长期从事的先秦时期动物环境史研究为本研究提供了基础。

随后,兰德教授对本研究的核心概念“政治生态学”(Political Ecology)时空范围进行阐释,并提出了从信息、土地、仓廪、人力、动物、非农资源的角度分析“秦朝政治生态学”的研究思路。兰德教授提出,秦国通过调集农民以及运用光合作用产生的能量,生产农产品并征服土地,进而提高生产力以征收更多的粮食税。国家权力用仓库储备的粮食奖励军功、维系统治,形成了十分复杂的政治组织结构。同时,国家权力还利用粮食来修建各类工程、开发土地,深刻改变着关中平原的生态环境。因此,秦朝的政治系统不但可以看作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而且秦朝的政治系统还是历代王朝政治组织的标准模式。这种模式既为后世历代王朝的统治提供借鉴,也在不断改变着东亚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

讲座结束后,与会的老师们根据自身的研究特色与兰德教授展开了热烈讨论。侯甬坚教授谈及自己研究的历史动物地理与兰德教授的动物环境史研究不谋而合,并对兰德教授研究的意义及价值表示肯定。此外,侯甬坚教授向兰德教授提出了“《商君书》需要深入挖掘”“秦统一的世界意义及价值”等问题和建议。屈亚婷老师结合动物考古学的研究进展,提出秦代家猫驯养及捕鼠功能、新疆小河文化羊毛毡帽上的动物含义等方面议题有待进入研究。高升荣老师结合生态环境与仓廪研究结合点,阐释了自己的想法。李鹏老师提出地图可以作为环境史的史料、国家转型过程中资源管理模式的变化过程、儒法思想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三个方面可以深入研究。李屹凯老师通过反问的方式引发更多的思考和讨论:为何中世纪西方居民用马替代牛来耕地,而秦国却恰恰相反;更新世以来中西方的动物灭绝事件有何不同;秦国中央掌控的土地、人口数量与实际数量有何差别。

在提问环节中,参加本次讲座的研究生提出了“铁犁牛耕技术出现时间的争论”“先秦时期的小型水利工程”“能量流动理论与当代环境史研究”“简牍文献中专有名词的英文翻译”“如何看待周秦汉更替之间儒法思想的传承与断裂”等方面的问题,兰德教授结合自身研究历程、国外相关研究分别做出回应。

最后,主持人张莉教授对兰德教授的讲座做出总结。其一,在研究问题上,推进从“人如何维系存在及社会、国家如何持续运作”的角度阐述多维度的历史。其二,在研究方法上,串联起大尺度的传世文献与小尺度的出土文献,将历史文献记载的内容综合进一个地域系统中,进而产生更宏大、深刻的理解。其三,兰德教授的学术理路以及学术热情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念海大讲堂第十三讲的学术交流活动推动了我院师生有关黄土高原区域历史地理研究、中国环境史研究的相关思考,提出了更多有趣的学术问题,为进一步的中外学术交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研究院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