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0日—10月22日,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联合西安市社会科学院、中国史学会历史地理研究会共同主办,陕西师范大学秦岭研究中心、秦岭文化研究院、天水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承办,西安历史地理学会协办的“秦岭山地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与现实启示学术研讨会暨秦岭文化研究院成立仪式”在陕西师范大学长安校区新勇活动中心二层多功能厅隆重召开。

开幕式
10月21日上午8点30分,大会正式开幕。陕西师范大学党委常委马晓云,西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新闻出版局(市版权局)局长杨丽萍,西安市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高东新,中国史学会历史地理研究会副会长侯甬坚教授出席了开幕式。来自全国各地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就秦岭山地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与现实启示展开学术研讨,并举行秦岭文化研究院成立仪式。

开幕式由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秦岭研究中心主任王社教教授主持。

王社教教授主持
在开幕式上,马晓云常委代表陕西师范大学向各位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对长期以来关心与支持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学发展的专家和学者表示衷心感谢。她指出陕西师范大学长期以来高度关注秦岭问题,在秦岭历史地理、文化生态等相关领域都开展有广泛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成果。她希望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能够再接再厉,借助秦岭文化研究院这一平台,进一步汇聚人才,打造优势,以扎实有利的成果服务地方和国家人民。

马晓云致辞
高东新院长代表西安市社会科学院向大会致辞,指出秦岭山水相依,守望绿色家园,滋养着丰饶的汉江大地,孕育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是华夏文明的祖脉,是所有炎黄子孙的共同家园。高院长强调秦岭山地塑造了周秦汉唐等王朝盛世,对今天的中国依然有着深远影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制度自信奠定了基础。研究秦岭,应最大程度发扬秦岭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以丰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当代价值。

高东新致辞
侯甬坚教授在致辞中首先回顾了2021年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主办的“秦岭山地及邻近地区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并指出学术讨论会是读书人的节日,希望学者们可以在这次会议上互相交流,把自己对秦岭山地的认识付诸于行动,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壮丽山河上,为秦岭山地研究添砖加瓦。

侯甬坚致辞
接下来举行陕西师范大学与西安市社会科学院校地合作重点研究基地——秦岭文化研究院揭牌仪式,由西安市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高东新和陕西师范大学党委常委马晓云共同揭牌。

揭牌仪式
随后,西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新闻出版局(市版权局)局长杨丽萍为秦岭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张国伟院士颁布聘书。

颁发聘书
至此,大会开幕式圆满结束,全体与会人员进行了合影。

与会专家学者合影
在开幕式之后,就进入大会特邀主旨报告环节。本次大会共有七位学者受邀作主旨报告,报告由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周宏伟教授和天水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何栋材教授共同主持。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大学造山带地质研究所所长、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秦岭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张国伟教授的报告题目为《秦岭的资源特点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张院士首先强调秦岭在中国大陆的形成演化中占据突出地位,继而又从六个方面阐述了秦岭的资源特点及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并指出迄今为止,历史学、考古学的研究均揭示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主要以秦岭为中轴,并以其界分的黄河、长江两大水系的中下游地区为中心主要活动区域,可见秦岭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延续具有特别的贡献与价值。最后,张院士寄语,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将秦岭建设成为一个新的经济、文化增长点。

张国伟院士报告

大会特邀主旨报告评议人与汇报人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朱士光教授以《秦岭山地人地关系近期演变之观感与启示》为题进行报告。朱先生在今年多次实地考察秦岭基础上,表达了自己对近四十余年秦岭山区人地关系演变的观感与启示,指出今天的秦岭山区交通便利,绿意盎然,群众生活水平提高明显,城乡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朱先生认为,为进一步推进这一积极的演变势头,今后还当继续坚持贯彻习主席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总结近期有关方面成功的工作经验,巩固扩大治山治水成果。报告后,朱先生深情吟诵自己所作的《秦岭赞》五组诗,作为对大会的献礼。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王社教教授在《秦岭认识史初论》的报告中,详细梳理了不同时期古人对秦岭的认识,将之概括为:秦岭为天下之大阻、秦岭是九州之上腴、秦岭为修身之胜地、秦岭有时亦成盗匪之渊薮、秦岭是南北之分界、秦岭是中华民族之祖脉和中华文化之重要象征、秦岭是我国生态之重要屏障,以突出秦岭在中华文明形成和中国历史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作用。王教授认为:秦岭认识已由基于地方性和区域性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基于全局性和整体性的理性认识,因此,对于秦岭生态保护的理解、认识,不能仅从秦岭自身来思考,也不能仅从西安、陕西,或者所在各省(市)自身来思考,应上升到国家层面,上升到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来思考;对于秦岭的研究和保护,不能仅从自然生态出发,还要加强秦岭文化的研究和保护,上升到中华文明的延续和中华民族长盛不衰层面来思考。
山东大学文化传播学院特聘教授、美国杰普曼大学传播学院终身教授贾文山先生在线上为我们带来了题为《论秦巴生态文明倡议》的报告。贾教授从环境生态传播学视角出发,运用实地考察与案例分析等方法,论证了秦巴地区地理和生态环境的特殊性,提出秦巴地区各个组成部分是一个有机的共同体,倡议学界在研究秦岭时,应注重其与巴山的融合共生关系,共建秦巴生态文明。
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孔祥利教授的报告《秦岭北麓陕西段自然资源禀赋管理体制机制研究》主要从四个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是对秦岭北麓陕西段的范围的界定;第二部分是对秦岭北麓陕西段自然资源禀赋现状的介绍;第三部分是秦岭北麓陕西段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机制目前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是对秦岭北麓陕西段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机制的对策与建议。最后,孔教授呼吁,我们应平衡好秦岭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方兰教授以《秦岭区域绿色高质量发展研究》为题进行报告。在报告中,方教授首先对秦岭地区概况进行介绍,并简要解读了《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报告的主体部分是方教授及其团队的两项研究,一是采用熵权TOPSIS 法对秦岭地区县域绿色高质量发展进行评价;二是通过地理探测器因子探测与交互探测方法,来对秦岭地区县域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进行时空定量分析。这一研究成果可为秦岭区域绿色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大会最后一场主旨报告是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副院长席会东教授的《仕隐之间——唐代长安与南山》。唐代南山与长安之间的山城关系密切,席教授全面分析了南山对唐都长安政治运作、经济发展、休闲娱乐、文学创作、宗教信仰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指出秦岭南山丰富的生态资源、厚重的唐代文化遗产不仅能为当代大西安建设山水之城、人文之城、宜居之城提供历史经验,更能为秦岭申报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席教授还向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提议,今后可依托秦岭文化研究院这一良好平台,定期举办与秦岭有关的学术论坛,以此推动秦岭文化的交融与进一步发展。
主旨报告结束后,大会在下午转入分会场讨论,与会专家围绕“秦岭山地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与现实启示”这一主题,从“秦岭山地开发与环境效应研究”“秦岭山地聚落与社会研究”“秦岭山地文化研究”“秦岭山地综合研究”“秦岭山地周边及相关地区研究”等5个方面展开了深入交流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