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会场讨论一
秦岭山地环境开发与环境效应研究
分会场一在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博物馆西附楼N102会议室举行,本场会议由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周亚教授和四川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毅教授共同主持和评议,共有14位学者进行汇报。

会议现场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侯甬坚教授讲述了秦岭山地的区域阻隔作用、提供各类自然资源作用以及被人类社会开发利用后的各种作用,提出要“珍爱我们的秦岭山地”。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周亚教授探究了明清时期和民国时期对待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认知和实践,认为两个时期的认知都是在各自的世界观基础上形成的,实践活动也无法超越所处的时代。今日的黄河流域水土治理要汲取历史经验,也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晏波副教授将文物和历史研究结合起来,提出魏晋时期不被纳入到国家正统行政体制内的少数民族群体,会采用授予“率善”和“归义”官印予以管理,并且华夷观念下因人制宜的策略影响十分深远。
安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胡世明讲师提出《隆中对》中未明言由哪种途径实现“跨有荆益”的战略设想,所谓据东三郡而“跨有荆益”之说是无法成立的。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杜娟副研究员重点围绕秦岭北麓的山地生态和民众生计展开汇报,长期的资源获取带来秦岭生态系统的不断演变,民众的生产生活也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
西北研究院博士研究生许亮提出由于旧志“望名生义”误读史料,将同有“白水”之称的成县“浊水”(青泥河)与阶州“白水江”(白龙江)混为一谈,推测“白水”流路的混淆是因曾和说垫江“经伏池”所造成。由于胡渭将垫工所经的“仇池”指为西汉水流域的仇池山,后人遂误认为“西汉水亦有垫江之称”。
浙江师范大学边疆研究院雷兴鹤讲师探究了陇山在人地关系的演变中逐渐形成名山的过程,认为这是在人类认知、政区与政权界限、民众祭祀等多种原因催生下形成的。
四川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毅教授探究了三线建设对陕西地区工业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认为三线建设可以促进西安、宝鸡、汉中等工业城市的经济发展,推动渭南、韩城、铜川等一批工业城市兴起,加快陕西地区城市化进程。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史红帅教授系统论述了清代乾隆年间华阴铅矿的发展历程及其变迁原因,首次估算出乾隆十三年至二十九年间华阴敷水镇铅炉炼铅产量共计约70万斤。同时进行铅矿的管理策略分析,指出了华阴铅矿开发的重要意义。
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宋祖顺从清代秦巴山区漆树的分布、利用、保护、转销等方面对漆树经营研究做了汇报。
西北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孙嘉阳基于960-1912 AD豫西地区历史文献资料中旱涝灾害的记载,对豫西地区该时段发生的旱涝灾害进行了分级统计,利用频次分析、滑动平滑等方法研究了豫西地区在该时间段内的湿度变化。
西北研究院硕士研究生朱亚洁通过对清代安康地区洪涝灾害变化阶段、空间分布趋势、等级分布进行分析,总结了洪涝带来的灾害类型及其成因,探讨了社会应对策略。
西北研究院硕士研究生杨亚倩通过矿厂管理经营形式、工作环境等方面明探讨了晚清时期陕西矿工的劳动环境状况。
西安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冯晓多讲师认为“白石川水”即明清“捏工川水”,在此基础上探析了清乾隆朝兵部与地方官员间在开发“捏工川”问题上的争议。


会议现场
会场上,大家积极互动,气氛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