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中国CTTI智库来源单位 |  陕西高校新型智库

主页 > 研究院动态 > 正文
分会场报告Ⅱ | 秦岭山地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与现实启示学术研讨会

分会场讨论二

秦岭山地聚落与社会研究

分会场二在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博物馆西附楼S314会议室召开,本场汇报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潘明娟教授和西北大学胡鹏副教授共同担任主持人、评议人,共有15位参会代表进行了汇报,分为上下两个半场。

会议现场


上半场潘明娟教授对岐周、宗周、成周三座都城的城址选择、营建过程和都城形态诸问题进行了严谨考证。太原师范学院李淮东副教授运用城市等级理论分析郡级城市人口数量及城居人口的构成,对长安城市群的人口集聚效应和对外辐射效应进行了阐释。西安工程大学李晶副教授使用大量图解,展现了陕西省传统村落典型的地缘特色,并且呈“双核”聚集分布,同时探讨了村落的边界形态、道路骨架、公共中心类型。暨南大学梁陈讲师基于《中国历史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中国考古学年鉴》等数据来源,使用ArcGIS10.8软件进行空间分析,探讨聚落遗址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西南大学宋亮博士考察了川陕两大行政区最初形成原因及行政区划原则的相关问题,分析了宋元明川陕边界的变动与原因。陕西师范大学张艺航博士研究生基于明清乾州“龟城”景观建成年代的考证,分析“龟城”意象的形塑过程与意涵演变,进而揭示“龟城”的生成机制与具体社会情境下的实际意义。南京大学魏欣宝博士研究生详细爬梳了清代陕甘二省新建厅城的创设,同时对厅制城市在清代城市发展史上的地位进行了讨论。陕西师范大学陈嘉瑜硕士研究生基于清代紫阳县正堂档案资料,对学界有关该档案的相关研究进行回顾,探索了未来有效利用本批材料的可能途径。

会议上半场


下半场西北大学胡鹏副教授构建了灾荒信息指标体系与分级方法,以清代西安府方志中865条有效样本为数据基础进行灾荒分级案例分析。陕西师范大学高升荣副研究员对民国晚期陕西秦岭北麓地区防灾备荒举措进行了探析梳理,从社会变革的视角对灾害应对措施进行了阐释。西安工业大学裴欣博士探讨了民国时期西安道路扬尘问题的原因及其治理的技术选择,认为城市水环境与水资源的缺乏限制了西安城市发展及其现代化路径。陕西师范大学李瑞奎博士研究生从优势循环积累的视角出发,分析关中西部中心城市由凤翔到宝鸡转变的动因,探讨宝鸡城市发展模式以及相类似中心城市变动问题。山东师范大学杜焕康硕士研究生尝试将视野聚焦于气候变化,采用语义差异法进行研究,认为气候变化是促成清后期陕南人口外迁的主要因素。陕西师范大学田雪楠硕士研究生通过历史地图展现出民国西安女性医疗机构的分布与演化呈现阶段性变化的特征,探讨了民国西安女性医护人员及医疗机构对相关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陕西师范大学王文丹硕士研究生通过综合分析中外游人到达兰州城区途中的见闻感受,认为对乡村交通建设、鸦片种植及妇女生存现状的忽视成为兰州近代化建设较为迟滞的重要原因。

会议下半场


与会学者的报告异彩纷呈,关注时段从先秦到当代,研究主题涵盖面广,研究内容丰富多样,既有传统问题的推进,又有新兴领域的开拓,共同助力秦岭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研究院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