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中国CTTI智库来源单位 |  陕西高校新型智库

主页 > 研究院动态 > 正文
分会场报告Ⅲ | 秦岭山地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与现实启示学术研讨会

分会场讨论三

秦岭山地文化研究

第三分会场讨论在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博物馆西附楼S301会议室举行,主题是“秦岭山地文化研究”。由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马保春教授和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艺研究所副所长刘宁研究员主持和评议,本分会场共有14位代表参加讨论,会议分为上半场和下半场进行。

会议现场


上半场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研究院的刘景纯教授通过分析了秦岭、秦人和秦文化的关系,并指出了纪录片《大秦岭》第一集《宏伟基业》解说词存在的8个问题。宝鸡文理学院侯晓东老师分析了汉宋之间太白山信仰的嬗变,认为秦岭在山岳祭祀中不彰很大程度上与早期所进行的多次祭祀背后的政治局势变化有关。西北研究院郭丛博士分析了南五台山作为一处以观音信仰闻名的佛教名山的成因,认为“南五台”从文殊信仰景观终南山五台山的代称,逐渐演变为当地地名,同时也被代指此地观音信仰。信阳师范大学庄宏忠老师介绍德国学者李希霍芬生平以及在东秦岭地区的考察活动,李希霍芬通过实地调查和研究工作,从地学角度对于秦岭山地构造、交通条件等多个方面的问题较早地提出了科学的见解。四川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许鹏试图厘清“终南山”、“秦岭”两个地名在历史时期的所指、地名外延演变过程以及二者的关系,认为至清朝末期“秦岭”最终成为关中南面山脉的总称,与“终南”一名并用。西北研究院硕士研究生高昊飞通过对“长安八水”名实考证,认为“长安八水”自诞生之初便不仅仅是一个高度括性的地理景观特征,更是意在表达长安地区水环境演变特征和帝都指代的文学地理象。最后,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刘宁研究员对以上报告人的研究进行点评,认为大家的研究创新突出,资料详实,分析严谨,让与会者受益匪浅。

会议上半场


下半场刘宁研究员评议了贾平凹新作《秦岭记》,认为“秦岭”元素可以看作研究贾平凹作品的新角度,《秦岭记》是半个世纪中国山村生活缩影,秦岭山水与现代生活相映衬,透显着历史的黍离感。汉中市作家协会周吉灵副主席通过秦岭社会生活的七个方面,来阐述秦岭南北文化民俗的差异。陕西师范大学西部边疆研究院路其首博士对抗战时期西安临时大学选址问题进行讨论,认为能否提供具有容纳较大的公共空间是选址的主因。接下来来自西北研究院的四位研究生杨紫雁、陶雅洁、李媛君、王昊天分别就陕南魁星楼建筑研究、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中的秦岭意向、基于GIS的秦岭古塔分布及其特征研究、唐代官员饮食风格与陕菜文化传承关系作了报告。最后,首都师范大学马保春教授的报告分析考证了先秦秦汉时期天水的地名“邽”字的得名缘由,对相关问题提出了独到见解。本分会场全部报告结束后,由马保春教授主持评议,各位代表发言踊跃,讨论激烈,体现了学术的百家争鸣。

会议下半场


研究院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