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中国CTTI智库来源单位 |  陕西高校新型智库

主页 > 研究院动态 > 正文
分会场报告Ⅳ | 秦岭山地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与现实启示学术研讨会

分会场讨论四

秦岭山地综合研究

第四分会场在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博物馆西附楼S214会议室举行,主题为“秦岭山地综合研究”。由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崔建新副研究员、天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苏海洋教授共同主持评议,共8位学者、7位硕博研究生进行汇报。

会议现场


由宝鸡文理学院王毅勇教授带领的团队,将陕西省凤县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其2012-2021的相关水环境数据,构建基于DPSR模型的水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再通过对指标数据的逆向处理提出相关改善水环境的措施。陕西师范大学崔建新副研究员通过多种数据源以及文献分析,研究历史上旱涝资料与旱涝等级划分标准的评估以及降水量重建的方法。陕西师范大学屈亚婷副研究员通过分析我国考古出土猕猴桃属植物遗存、历史文献记载、现生猕猴桃属植物资源分布等,探索人与共生植物的关系,为猕猴桃属植物的文化演化提供重要依据。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生周秦汉以关中地区为例,结合考古遗址数量分布和面积统计,通过聚落人口密度等估算,推测商、西周和春秋战国的人口数量以及分布规律与影响因素。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刘赟通过对《陕西宝鸡县至汉中府道里图》信息的梳理考证,推测其绘制年代,分析其特殊的带状空间呈现方式。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生王婷婷分析疆域图绘制内容及绘制符号的演化特点,指出《会典舆图》对后续方志舆图绘制产生的影响。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生张筱群通过研究明清时期西安各级方志舆图,指出这些方志舆图绘制的主导思想。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林靖翔以历史自然地理的视角对当代丝绸之路研究进行学术梳理,突出相关研究成果,指出有待扩展与深入的研究领域。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生杨芃探讨“长安”一词在不同时期被赋予的不同含义,对“长安”一词的指代做了一个较完整的梳理。天水师范学院苏海洋教授选择对气温和降水变化比较敏感的指示性动植物遗存作为研究对象,对秦岭山地全新世气候变化进行了系统考察。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樊娟副教授通过对杜角镇村和抱龙村进行考察,探讨终南山文脉资源的激活路径问题。天水师范学院白荣龙副教授主要分析了西秦岭甘肃段地质遗迹特征,探讨了地质文化村的开发路径。安康学院朱妮讲师选取了陕南地区的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数据,应用主程序分析法将4个指标集成遥感生态指数,并对陕南2011-2021年10年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估。陕西师范大学肖爱玲教授针对秦岭国家公园建设工作提出了三条建议,主要集中在国家公园建设的组织模式、综合信息平台和集中高校科研力量等方面。

会议现场

研究院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