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中国CTTI智库来源单位 |  陕西高校新型智库

主页 > 研究院动态 > 正文
分会场报告Ⅴ | 秦岭山地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与现实启示学术研讨会

分会场讨论五

秦岭山地周边及相关地区研究

2023年10月21日下午,由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西安市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的“秦岭山地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与现实启示学术研讨会暨秦岭文化研究院成立仪式”分会场报告在陕西师范大学顺利举行。本分会场在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博物馆西附楼S201会议室举行,主题为“秦岭山地周边及相关地区研究”,共计2半场14个报告。

会议现场


上半场

本场报告由安康学院肖薇薇教授主持,云南师范大学张永帅教授评议,我校李鹏博士参与点评,共8位师生汇报,有20人左右参会。

会议伊始,张永帅教授以《时局、地域与全面抗战时期的云南铁路建设》报告揭开汇报序幕,从时局和地域环境角度解释抗战时云南铁路建设缓慢的原因,言简意赅,引人入胜。西南大学张亮博士经过细致研究,分析了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渝城图》的资料来源、作者、绘制时间,点出了该图的军事和商业性,揭示了方志在古地图绘制中的重要参考价值。山西大学段彬博士从古今太行山的概念分歧入手,梳理太行山概念形成史,得出近代对传统观念和地质地貌学结论的杂糅是造成分歧的根源。太原师范学院岳云霄博士分享了双凤山地区“神八村”宋元以来的五龙圣母信仰与地域社会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徐冉博士关注清代贺兰山区农牧资源开发和治理策略的演变。中国人民大学刘旭峰博士生介绍了战国与西汉“河西”区域概念形成与范围,阐释了这个概念的演变。我校张璐璐博士生分类归纳了历史时期秦巴山地的主要研究进展,认为今后研究应在深度和整体性方面有所突破。朱萱硕士生展示了对“隋唐五代中条山区僧道士庶日常生活”研究的成果。

会议上半场


汇报结束后,张永帅教授和李鹏博士肯定了各汇报的主题和研究视角,强调应该回归史学关注人的初心,回归到人的日常生活。两位老师还就命题方式、行文逻辑等方面提出自己的建议。与会师生收获颇丰。


下半场

本场报告由云南师范大学张永帅教授主持,安康学院肖薇薇教授评议,共6位师生进行汇报,20余人参会。

我校葛淼教授关注地理环境对健康人医学参考值的关系,以大量数据为支撑,就气温、日照时数等指标对全国健康人心、肝、肺等参考值的影响进行深入的探讨,内容丰富,论述详实。肖薇薇教授细致探究了陕西旅游业发展的水平测度与影响因素,总结陕西旅游业发展特征,给出其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太原师范学院田毅副教授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两个层面运用定量与定性分析方法,介绍了山西传统窑洞类型与分布。咸阳师范学院李萌博士报告了“基于多元数据对渭北早帝陵遗址区浅沟侵蚀的建模与地貌反演”。南开大学艾开开博士介绍了“大跃进”时期陕北劳而无功的打旱井运动。青海师范大学刘响博士生从张其昀的兰州开发论说起,就如何发展“研究中国地理的新途径”提出自己的看法。

会议下半场


会中,评议老师充分肯定了各汇报的选题、架构和视角,并给出一些有待优化的细节和其他补充意见,会场讨论氛围活跃,大家纷纷表示获益良多。


研究院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