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中国CTTI智库来源单位 |  陕西高校新型智库

主页 > 研究院动态 > 正文
第四十九期河山论坛圆满结束 | 元代江南知识人研究的“标签化”问题——以宋元交替为中心

       2023年12月22日16点,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中国元史研究会秘书长于磊老师应邀做客河山论坛第四十九期,在陕西师范大学长安校区教育博物馆西附楼s214作题为《元代江南知识人研究的“标签化”问题——以宋元交替为中心》的学术报告。本次讲座由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韩中义教授主持,与谈人有西北大学历史学院郑旭东老师、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谢光典老师、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研究院石坚军老师,总共有近30名师生参加了本次活动。

开讲前,石坚军副教授向大家介绍了主讲人于磊老师的学习和工作经历、研究领域和主要研究成果。并对各位与会的元史研究方向的老师也进行了简短介绍。

于磊老师以宋元交替时期知识人的“标签化”问题作为本次报告的主题。在第一部分,于磊老师梳理了学术界对宋元交替之际知识人的研究成果,认为多数学者将宋元之际的知识人按照对元朝的态度分为积极入仕、顽强抵抗以及隐居不仕三种类型进行讨论。在第二部分,于磊老师以三种类型的知识人为线索,以王积翁作为积极入仕的代表,以文天祥作为顽强抵抗的代表,以王应麟、汪元量作为隐居不仕的代表,利用包括正史、文人诗集、墓志等材料,分别对人物生平及他们在宋元交替之际所展现出来的心理及行为进行了合理的推测与考察,他还将元人对宋元交替之际知识人的态度与明清乃至民国时期对这些知识人的态度进行了对比,打破了人们对他们形象的既往认知。在第三部分中的总结中,于磊老师总结认为,对于宋元交替之际知识人的研究,无论是积极入仕的“贰臣”、还是顽强抵抗的“英雄”,亦或是那些隐居不仕的“隐士”,他们都不应该是被“标签化”的扁平人物,而应是复杂的、多面的人物。宋元交替之际知识人的“标签化”形象多是明清以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层累形成的结果。因此在进行历史研究时,必须注意到这方面因素。

于磊老师报告结束之后,参与会谈的老师们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陈玮老师提出:“汪元量也是以道士的身份从大都回到了临安,通过他在大都所做的诗词能看出来他是在大都任官的,他作为使者出使云中镇管理南宋归降的后宫,废帝等人。来陕西和西蜀进行过祭祀活动,因此其不是一般使者,是有一定实权的官员。这人非常复杂,但他以道士身份回到临安,并以南宋遗民身份与当地人士打交道。元代四川地区相关历史人物研究,西蜀地区有大量儒士,在元朝彻底征服四川以后投靠了当时西南地区首屈一指的土著,该土著已经仕元。”

谢光典老师指出:“藏学之中标签问题也很严重,举例萨迦班智达,现在的评价和标签是其促进了蒙藏联合、民族团结和边疆统一。但是这些标签是我们自己贴上的,但是根据他自身情况去看当时的情景,他去蒙古自身最初也是不想去的,是被推举去的,他不认为自己是去投降的,他认为自己是去让蒙古人变成佛教徒的。所以他必须得去。八思巴的行为引起人们的思考,他可能并不是向人们标签化认识之中那种跟忽必烈关系很好的形象。说明后世评价就是明清士人情感投射造就的形象。”

郑旭东老师表示:“我们对宋元交替的士人有太多标签,而且是明朝中叶之后贴上的,这个时候是明朝跟蒙古关系恶化之后,在意识形态上引起的反馈,他其实是一直延续到现在的意识形态的问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于老师的研究就是要剥去我们通过现在的观念去错误的理解过去的历史,引导我们重回历史现场。举例南宋丞相江万里儿子和文天祥弟弟表明宋元的问题是个人价值的追求 没有上升到民族主义,因此这些人的研究要深入到他们个人状况来理解。”还指出标签不是排斥现实与历史相联系,反而有利于二者之间的联系。

石坚军老师就其中提到的一本书从史源学角度认为是伪书,并再次介绍各位老师,感谢各位老师的出席。

会议最后韩中义老师总结了各位老师的发言,报告圆满结束。


研究院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