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2日19点,曾任中国元史研究会会长,中国蒙古学学会与中国蒙古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海交史学会副会长,曾在德、英、葡萄牙、以色列等多所大学任外籍研究员、客座教授,1989年—1992年间三次作为中国专家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游牧/阿勒泰丝绸之路”考察,曾先后被推举为国际考察队副队长、队长,现任南京大学中央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浙江大学中西书院教授的刘迎胜先生应邀做客念海大讲堂第十七讲,在长安校区教育博物馆西附楼S301作题为《比传统西域更遥远之地:元代对欧亚大陆西部的新认识》的学术报告。本次讲座由我院侯甬坚教授主持,近80名师生参与了本次活动。

讲座伊始,刘迎胜先生就中外当代流行术语“全球化时代”入手,从“大航海”时代以前与世界的联系角度看,认为常见叙事中的“全球化时代”始于何时与14-17世纪西欧主导的“大航海”相联系的观点用于因海洋而与其他大陆分隔的南北美洲与澳洲是合情合理的,但亚洲的情况完全不同。亚洲大陆东部的人群与外界的联系不曾中断过,“大航海”时代之前亚欧大陆最重要的历史事件是地跨欧亚的蒙元帝国的建立,蒙元时代其实是东方与西方开始直接交往,要从“东方视角”探讨这种直接交往为双方社会注入什么新的元素,这些新元素与“大航海”有没有联系。
之后,刘迎胜先生从明初以前是否有“大西洋”的称谓问题、从马匹知识的大更新谈起、与“西方”概念相联系的“脱必察”骏马、脱必察”名称的来源、意义及使用、脱必察指什么马、“脱必察”骏马与“大西”的联系、高昌馆课中的“脱必察”(大西马)、拉德洛夫对大西马的误解、脱必察=阿拉伯马=大西马、“大西”概念出现的时代、来自遥远世界的尊号、基督教的再次入华、西域艺术中的中国元素、大明混一图与混一疆理图、混一疆理图中有关西欧的三个地名、远距离移民运动、与欧洲人员往来、超越传统西域的更遥远世界、《回回药方》提到的欧洲医学家、元代对欧洲的称谓——富浪、《中堂事记》中的发郎国、元代蒙古文文献中的富浪、天地的尽头——日落之地与Talu之海、完者都国书中对蒙元帝国疆域的表述、马薛里吉思(Mar Sergis)之“打雷忽木剌”、大西-太西-泰西、“大西洋”得名于“大西”,而非大+“西洋”、大航海时代东西交流外交语言与共同交际语的出现、全球化时代的开端的中国背景等方面讲授知识,刘迎胜先生的广博知识,对史料的熟悉、运用,对波斯语等语言的精通,让与会师生赞叹不已,获益匪浅。
报告结束后,韩中义教授和侯甬坚教授发表了自己的感想,刘迎胜先生解答了现场听众提出的问题,现场气氛热烈。
至此,本次念海大讲堂圆满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