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中国CTTI智库来源单位 |  陕西高校新型智库

主页 > 研究院动态 > 正文
喜迎校庆8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新闻报道 | 念海大讲堂第十九讲 | 卢勇:韧性与弹性:明清长三角地区农业发展再认识


为营造学校80周年校庆期间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加强学术交流,研究院围绕“八秩荣光·强师报国”主题,策划举行多场迎校庆80周年系列学术讲座。

2024316日下午,我院在长安校区教育博物馆西附楼S301举办迎校庆80周年系列首场学术讲座——念海大讲堂第十九讲。

本次讲座邀请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院长卢勇教授作题为《韧性与弹性:明清长三角地区农业发展再认识》的学术报告。讲座由我院周宏伟教授主持,近40名师生参与了本次讲座。


卢勇教授从“一个视野”、“两个战略”、“三个问题”出发,基于环境和农业互动的双向视角,厘清了明清以来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变迁过程中特色农业的演进脉络与逻辑机理。围绕这一主题,本次报告从四个方面展开。

第一部分是研究背景。卢勇教授从农耕文化的传承延续和现实价值两方面来说明研究农耕文化必要性,他强调传统农业的韧性与弹性是中华文明持续繁荣的基石。通过剖析中华文明和农业文明的概念、介绍我国农业的生产传统、分析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基本经济区与中国传统农业发展阶段、解释生态环境变迁与特色农业发展研究中的双重逻辑,卢勇教授强调,在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时,我们需要突破农业史“发展观念”与环境史“破坏视角”的学科壁垒,把研究传统农业的问题带回环境变迁的视野下去多维考量。

第二部分是研究视角。卢勇教授介绍了本课题研究的三个视角。第一是将传统农业发展置于长三角环境变迁的视野下辩证分析,重在把握二者之间互动关联的协同演化规律;第二是把长三角地区的生态环境变迁置于本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等的大背景下去全面分析,开展交叉研究;第三是把人文性与历史性带回传统农业传承与转化利用之中,重点探讨先民农耕智慧在当下的转化与传承问题。

第三部分是研究区域。卢勇教授强调长三角在明清时期已经形成了“三区一带”四大特色农业区,分别是江淮特色农业区、江南特色农业区、河口海岸特色农业带、皖浙南山区。在此基础上,卢勇教授介绍并分析了江淮地区生态环境变迁与湖荡垛田型农业的发展、江南地区生态环境变迁与塘浦圩田特色农业发展、皖浙南山区生态环境变迁与山林复合型农业的发展以及河口海岸带的沙地滩涂型农业的发展情况。

第四部分是典型案例。首先是韧性案例——兴化垛田。卢勇教授介绍了历史时期里下河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明清时期保漕护运对兴化农业生产条件的影响,分析了这一地区传统农业的韧性机理,强调“保漕”水利体系的适应与肥田之法的探索以及对天地时利的利用,不仅实现了可供地面积的扩大、地利长新壮与土地效率的增加,而且创造性地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再平衡,充分体现了传统农耕技术的智慧与百姓吃苦耐劳之精神。接着是弹性案例——浙江仙居古杨梅复合种养系统,卢勇教授介绍明清时期当地百姓种植杨梅树为土壤增加肥力,为仙居鸡提供饲料;其余草木资源为古杨梅树提供绿肥,为仙居鸡提供青饲料;仙居鸡则为系统植物资源提供粪肥与防虫,三者之间就形成了一个养分转化与能量传递的闭环。

最后,卢勇教授介绍了自己的学术观点并做了总结。他认为要辩证看待明清以来生态环境变迁的历程及影响;传统农业不是陈旧落后的代名词,而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与源泉;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但水利概念需从大范畴去领会,方能得其要领。



研究院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