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30日下午3点,我院在陕西师范大学长安校区教育博物馆西附楼S201举办了迎校庆80周年系列学术讲座——念海大讲堂第二十讲。

本次讲座邀请华中师范大学城市环境与科学学院教授、博雅学者、桂苑名师、我院1992届校友龚胜生教授作题为《中国三千年疫灾历史地理研究》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院长王社教教授主持,我院周宏伟教授、李令福教授、肖爱玲教授、李屹凯老师、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葛淼教授、人文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历史文化学院李化成教授以及我院40余位学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龚胜生教授此次讲座从历史地理角度梳理了三千来中国疫灾发展的时空特征,并分析疫灾的环境机理及社会影响,本次讲座主要分为五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是疫灾的本质与疫灾史料的数据化。龚胜生教授认为疫灾主要是由环境生物因素所致的生物性灾害,它是人类灾害链网中的顶级灾害。近年来,他的团队致力于疫灾史料的数据化,其主编的五卷本《中国三千年疫灾史料汇编》已于2019年由齐鲁书社出版,引用史料十分丰富。他还提出了一套疫灾史料计量化指标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是中国三千年疫灾时间变化特征。龚胜生教授认为我国三千年来疫灾主要呈阶梯状上升。在世纪尺度上,我国三千年来疫灾频度呈波动上升趋势,气候温暖期疫灾相对少发。在季节方面主要表现为在夏、秋季节流行。总体而言,三千年来我国疫灾呈现阶段性、周期性、趋势性上升的特征。
第三部分是中国三千年疫灾的空间分异特征。龚胜生教授以沈阳-西双版纳一线将我国疫情灾地图分为东南和西北半壁,并提出历史时期东南半壁疫灾要比西北地区严重得多。他还总结了疫灾分布的基本规律,具体表现为疫灾重灾区的拓展和疫灾重心的迁移。此外,他还以天花、鼠疫、霍乱三种疫灾为例,论述了疫灾地方性的建立。
第四部分是中国三千年疫灾的环境机理分析。龚胜生教授认为地理环境、自然灾害、气候变迁、土地开发、战争动乱等因子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疫灾流行。各因子发挥着综合作用,互相交错,其中疫灾与人口、耕地因子关系最为密切。
第五部分是中国三千年疫灾地社会历史影响。疫灾对人口变化、经济发展、政治格局、国际关系、医学进步、文化精神和历史进程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同程度的社会影响。
王社教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他认为龚胜生教授的讲座既有已有的成果,又提出了许多值得大家思考的新观点。龚胜生教授自1994年以来一直从事疫灾历史地理的研究,创造了该领域一套完整的范式,开宗一派,向我们展示了这一历史地理问题的完整研究过程,值得我们作为榜样学习。
最后,龚胜生教授与同学们展开互动,分别就同学们提出的史料分布、灾害等级、疫灾全球化等问题一一解答。

此次讲座广大师生踊跃参与、深入思考,展现了我院良好的学术氛围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至此,本次念海大讲堂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