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中国CTTI智库来源单位 |  陕西高校新型智库

主页 > 研究院动态 > 正文
【喜迎校庆8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新闻报道】河山论坛讲座第五十一期| 王大明:STS研究方法论探赜——以生态环境科技为例

2024611日下午230分,我院在陕西师范大学长安校区教育博物馆西附楼S301举办了迎校庆80周年系列学术讲座——河山论坛第五十一期。

本次讲座邀请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副主编、博士生导师、桂苑名师、我校物理系1982届校友王大明教授作题为《STS研究方法探赜——以生态环境科技为例》的学 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我院卜风贤教授主持,我院屈亚婷副研究员、哲学学院杨辉副教授、哲学学院冯础讲师以及我院30余名学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王大明教授此次讲座以“一个主题”“两大操作”“三重方法”“四维角度”、“五大角色”五个方面对STS研究方法进行解读、说明。

第一部分王大明教授以“环境”之起源为切入点,对环境二字进行起源回溯,详细讲述了“环境”概念自近代以来传播、发展历史。随后王大明教授又向大家介绍了环境技术、工程、产业与产品,实际上有关环境问题贯穿到几乎人类活动的一切方面,无论生产、生活、工作、娱乐还是休闲。紧接着王大明教授对STS的相关研究概念进行阐述,首先是对STS的三种解读(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science technology study: social stud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其次是STS的起源:一般认为起源于1931年前苏联学者赫森(B.Hessen)的著名论文即“牛顿《原理》的社会经济根源”,比较正式的起点则被认为是MIT教授库恩1962年出版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

第二部分王大明教授以生态坏经科技事业的历史大事为主题,从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与大学、媒体与公共平台、社会公众五大角色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四维角度来分析STS的具体应用场景。之后又具体介绍了系统化、计量化、与跨文化三重方法,尤其是对计量化方法进行了重点讲解,生态环境科技本身就包含了大量使用数学计量的部分,而从STS视角对其与社会或者将其本身的活动人员作为一个社会来看待时,也可以进行适当的数学计量,例如对生态环境科技研究人员的合作情况,就可以进行拓扑空间的聚类分析。

第三部分王大明教授重点讲述了“知识传播与知识的三种模态”,这三种模态主要是“历史模态”“逻辑模态”和“传播模态(或学习模态)”。其中历史模态不一定符合逻辑系统,但却是实际的发生过程;逻辑模态即是成熟的科学知识都有其内在自洽的逻辑结构;传播模态是根据公众认知规律进行编排的结果。此外,王大明教授还强调了政府、科学共同体和企业的三位一体化,即系统化的重要性。

卜风贤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他认为王大明教授的这场讲座内容丰富,并针对其中的几个点进行了发散式的思考,鼓励大家可以顺着王老师提供的方法路径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与思考。最后,杨辉副教授和屈亚婷副研究员各自分享了自己对这场讲座的收获与感想,其中屈亚婷副研究员指出STS研究方法对其研究的中国北方环境考古问题十分具有启发意义,王大明教授也对两位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回应。

(文稿:王晨岩,审核:卜风贤,洪海安)


研究院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