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中国CTTI智库来源单位 |  陕西高校新型智库

主页 > 研究院动态 > 正文
【喜迎校庆8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新闻报道】河山论坛讲座第五十二期| 刘云辉:玉见长安——汉代玉器研究与鉴赏

2024年6月20日15时,“迎校庆80周年系列学术讲座”暨“河山论坛”第五十二期特邀陕西省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西北大学兼职教授、原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中国玉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刘云辉,在我校长安校区教育博物馆西附楼S201室开讲。报告题目为《玉见长安——汉代玉器研究与鉴赏》。本次讲座由肖爱玲教授主持,历史文化学院徐涛教授、文学院朱鸿教授以及20余名博士生、硕士生参加了此次讲座。讲座过程中,刘云辉老师主要从以下四方面分析了汉代玉器的类型、功能及其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

    

    报告中,刘老师首先介绍了汉长安城出土的代表性玉器。卢家口村(位于汉长安城未央宫内)出土的祭玉中有两件大型玉璋。每个玉璋上有五个孔,对于了解汉代国家祭祀制度和祭祀活动具有重要价值。此外,刘老师认为,“秦阿房宫杯“的得名、年代等问题可能存在讹误。根据玉器纹饰,玉杯可能原属于战国晚期的楚国玉雕。后来可能是在秦国统一六国时期或是西汉时期,玉杯被转运至关中地区。最终,玉杯在汉长安城三桥遗址被当地居民发现并上交。根据发现的方位和玉杯功能判定,玉杯很有可能原属于建章宫神明台的承露盘。

随后,刘老师对西汉长陵、阳陵、茂陵、杜陵、渭陵出土的玉器进行介绍,他对渭陵的圆雕玉器、茂陵的玉铺首等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汉元帝渭陵出土的圆雕玉器属新疆和田玉,应该是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后,才输入关中地区。圆雕玉器作为汉代天子使用的等级最高的艺术品,实际反映了玉器背后的“等级制”;茂陵出土的玉铺首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汉代单件玉器中形体最大、体量最重、造型相当精美的玉器,实在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国宝级玉雕艺术珍品。

刘老师还结合自己所作的一篇考证文章——《玉仙人骑天马为汉武帝时制作考》对玉器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他认为玉仙人骑天马虽然出土于汉元帝渭陵,但其主题与汉武帝终身追求长生不老,羡慕神仙,欲乘天马而升天成仙的幻想几乎完全契合。因此,该玉器的制作年代应该上溯至武帝时期。至于这件玉器为何在渭陵被发现,据其推测,汉武帝时期制作的玉器传至后世完全是有可能的。

最后,刘老师结合各类玉器的出土方位、类型及功能,提出将出土文物与出土文献、传世文献进行互证,使之成为历史研究的史料基础。汉代玉器可以应用于汉代国家祭祀制度、等级制度、法制史、文化交流史等方面的研究。

讲座结束之后,徐涛教授首先进行了点评与交流,他认为本次的讲座信息量十分丰富,指出刘老师对地理位置的把控非常精确,时间、空间与文化的交汇值得深入研究。肖爱玲教授也提到,器物的存在可以与文献记载进行互补,通过器物证明文献的可靠性,补充文献的不足。她建议将西方现象学相关知识与器物联系起来,探究时代背景对器物的影响。朱鸿教授则表示此次讲座的收获极大,汉代玉文化既有特点,又有传承,非常值得我们去研究。

    最后,参会的同学也向刘老师询问了部分问题。刘老师通过理论和部分实例向大家解答,鼓励同学们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和学习。


研究院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