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中国CTTI智库来源单位 |  陕西高校新型智库

主页 > 研究院动态 > 正文
念海大讲堂第三十一讲 | 环境史学的一二三四五——一个初步拟定的学理架构

2025年3月29日晚19点,念海大讲堂第三十一讲在教育博物馆西附楼S101顺利举行。 本次讲座邀请到南开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副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我校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委员会王利华教授,报告题目为:《环境史学的一二三四五——一个初步拟定的学理架构》,由我院刘景纯教授主持,我院院长王社教及李令福、周宏伟、肖爱玲、李鹏等多位老师和六十余名同学参与本次活动。

图片
图片

首先,由“历史学家为什么关心环境问题”引入,对环境史学的渊源和发展进行回顾。 随后指出生命是环境史研究的中心,强调环境问题就是生命的问题,人为因素史环境问题研究中关注的重点。 指出人具有自然生物和社会文化的双重属性,人类出于改变的目的引起了一系列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人的二重属性冲突的结果。 应从人本身出发,依据当下需求来审视何种环境问题是当下应重点关注的。 强调当下应被予以重视的是地球物质匮乏与人类日益增长需要之间的矛盾,关注环境问题对于人类族群延续的重要意义。

随后提出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三个维度和囊括环境史研究内容的四个系统。 强调物质、能量、信息三位一体,任何历史阶段一切的物质流动和能量转换都将引起环境问题。 主张在不同的系统中,思考不同的时代和地区因素下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提出生命支撑、生命防卫、生态-社会互组织、生态认知四个系统,以具体的研究课题为例,展示不同系统下设计、提出研究课题的思路。

在此基础上提出环境史学研究的五个向度——时间、空间、数量、结构、秩序。 指出在研究中应以数量分析作为环境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强调不同的时间、空间尺度对生态环境认识的影响与时空协进特性,关注生态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的互动和社会环境的演绎过程,提出生态环境的自然秩序和人类行为造成的社会秩序,认为人类活动应顺应自然秩序,不能强行破坏自然秩序,强调两种秩序间的因应-协同特性。

最后对前面所讲的“一二三四五”进行总结,认为环境史学研究应从人的本质特点和需求出发,是以生命活动为主线,重点追溯资源短缺事件和生态环境红线的发生-演绎过程,以“物质”“能量”“信息”作为研究的底层逻辑,以四系统为路径展开,综合考量时空量构序五个相度的研究。

刘景纯教授对本次讲座的内容进行了总结,认为本题目回应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提出了自己十分系统的思考,对于寻找问题、确定研究对象有很好的启发。面对在场学生的积极提问,王利华教授耐心详细地解答。

图片
图片


研究院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