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中国CTTI智库来源单位 |  陕西高校新型智库

主页 > 研究院动态 > 正文
念海大讲堂第三十六讲 | 秦岭:中华民族祖脉

2025年5月20日下午3时至5时,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主办的“念海大讲堂”第三十六讲在长安校区教育博物馆西附楼S101顺利举行。讲座特邀陕西省林业厅原厅长、陕西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党双忍教授担任主讲嘉宾,以“秦岭:中华民族祖脉”为主题,深度阐释秦岭的历史人文、地理环境及其对中华文明的深远影响。讲座由李令福教授主持,穆兰副教授与数十名同学参与了本次活动。

党双忍教授作为秦岭学研究的倡导者与集成者,长期致力于秦岭历史地理、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的研究与实践,其代表作《秦岭简史》《中国秦岭》系统研究了秦岭的自然与人文脉络,被誉为秦岭学建立的学术奠基之作。同时,作为秦岭保护的积极推动者,他在政策制定与生态实践层面为秦岭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诸多智慧,是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专家。  

党教授首先追溯“秦岭”一词的文献起源,指出东汉班固在《西都赋》中首次以“秦岭”指代长安南山,奠定其地理坐标意义。这纠正了“司马迁《史记》称秦岭为天下之大阻”的误传。他特别提到,秦岭的语义随历史演进不断拓展,从最初的长安南山演变为横跨陕、甘、川、豫等七省市的“大秦岭”,成为中华文明的“中央水塔”与“生态脊柱”。    

在地理层面,党教授系统阐释了秦岭作为中国南北分界线的科学内涵,强调其并非简单的“一线”,而是涵盖复杂山脉体系的“中央造山带”。他通过对比中国地势阶梯理论,指出秦岭作为第二阶梯的特殊存在,不仅是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更连接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与江汉平原,形成“东西过渡、南北交融”的独特地理格局。

党教授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秦岭是中华民族的祖脉”的重要论述,深入剖析秦岭的文化基因。他提出,秦岭是自然意义上的“父亲山”(与黄河“母亲河”形成生态伦理呼应),更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发祥地。从华胥氏、伏羲女娲传说到周秦汉唐的都城选址,从《易经》哲学到儒释道文化交融,秦岭始终是中华文明演进的地理依托。他特别强调,秦岭承载的“和合”精神——连接东西、贯通南北,正是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深层密码。    

面对秦岭保护的现实议题,党教授回顾了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的修订历程,分享了商洛秦岭博物馆建设、秦岭国家文化公园构想等实践案例。他呼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背景下,应构建“21世纪秦岭观”,将生态保护与文化复兴结合,推动秦岭从“地理中心”向“文明中心”的价值升华,打造“绿色生产与生态宜居”的中华文明新形态。    

交流环节,党双忍教授与同学们共同探讨了秦岭“龙脉”与“祖脉”属性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他强调了中华山水皆为“龙脉”,让同学们对中华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李令福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总结,认为本次讲座不仅从学术上系统阐述了秦岭作为“中华祖脉”的深层原因,而且启发秦岭研究者从国家战略高度审视历史地理研究的当代使命。


研究院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