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中国CTTI智库来源单位 |  陕西高校新型智库

主页 > 研究院动态 > 正文
念海大讲堂第三十八讲 | 灾害的知识政治学:历史书写、权力建构与政治附魅

2025年6月4日上午,我院在长安校区教育博物馆西附楼S301成功举办“念海大讲堂”第三十八期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特邀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河南省特聘教授闵祥鹏先生担任主讲嘉宾,题目为"灾害的知识政治学:历史书写、权力建构与政治附魅"。闵祥鹏教授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河南大学明德拔尖人才岗特聘教授,在灾害史研究领域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他以"鼷鼠食郊牛,牛死"的认知演变为切入点,系统阐述了灾害史研究中的知识政治学理论框架,深入剖析了历史书写与权力建构的复杂关系。讲座由我院卜风贤教授主持。郑州大学王星光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卫丽副教授、我校历史文化学院郭海文教授等知名学者,以及我院张莉教授、高升荣副教授、张青瑶、李佳等青年教师与30余名研究生共同参与了此次学术活动。

首先,闵祥鹏教授介绍了《春秋》一书中“鼷鼠食郊牛,牛死”的完整来源以及具体意义,即鲁定公十五年(前495)郊牛被小鼠啃食致死。后世针对鼷鼠一词进行不断解读,认为鼷鼠为小老鼠,“鼷鼠食郊牛”代表小人专权,暗指当时鲁国三桓专政。至两汉时期,随着儒学地位的提升,经学家们对《春秋》等经典的解读日益增多,“鼷鼠食郊牛”又有了新的诠释。三国时期,孙炎认为鼷鼠是黄鼠狼,将致死原因与毒相关联,这突破了以前单纯以体型微小为标准的认知判断,从病理上进行了新的解读。虽然这种解释与先秦以来鼷鼠为小鼠的常识相矛盾,但他的“螫毒”说被后世经学、博物学、医学广泛接受,并暗示了对不可见致病介质的初步认识,具有划时代意义。到了唐代,陈藏器吸收了汉晋以来致病微虫的医学经验观察与道教的“微虫”观念,在《本草拾遗》中提出“微虫致病说”,将鼷鼠归于“虫类”,构建出“虫毒致疮—微虫致病”的病理思考。总之,这一时期对“鼷鼠食郊牛,牛死”事件的解读,从动物伤害论转向微生物致病论,是中国古代医学在理论推演层面的重要突破和超前性体现。

讲座的第二部分内容为唐宋以后医学与经学的互渗融合。闵祥鹏教授认为中古时期医学的发展需要经学给与支持,因此,陈藏器的“微虫致病说”不仅被医学家所传承,还成为了后世经学家需要了解的知识。在宋代理学兴起的背景下,理学家们敢于突破《尔雅》将鼷鼠归于“兽类鼠属”的传统框架,接受并传播其“虫”类的本质。医学家引用经学经典为医学假说背书,经学则需要医学来对经典进行科学解释,二者相互交融,共同推动了对这一事件的解读。

最后,闵祥鹏教授认为陈藏器等人的“微虫说”比欧洲首次观察到微生物以及确立微生物致病理论早约6-10个世纪,在病因解释逻辑上与后世“病菌学说”具有同构性,可由于缺乏显微镜等实证工具,无法证实“微虫”的存在,导致理论迟迟停留于推演层面。医学解释长期依附于经学体系也限制了独立科学范式的形成,理论难以转化为有效的防治手段,经学家们则利用“鼷鼠食牛”作为限制君权的武器,强化天人感应的意识形态功能。两种认知的竞争性共存,揭示了前科学时代知识生产的复杂逻辑,通过对这一案例的解析,既论证了中医“微虫致病说”的超前性,又对突破科学史线性演进观、反思知识与权力共生机制提供了新视角。

卜风贤教授对讲座内容进行了总结,他认为闵祥鹏教授见微知著,通过一个非常小的案例揭示了中古时期灾异神化背后的底层逻辑,鼓励我们一定要学习闵教授这种治学态度,要勇于细读文献,从常见文献中发掘其深层内涵。郭海文教授则从训诂学的角度提出意见,认为鼷的读音变化也是值得关注的重要方面,并指出鼷鼠或许是牛虻的猜想。张莉教授认为本次讲座非常精彩,闵教授在医疗史相关问题的解读上有着独特的思考与见解,值得在场所有师生学习。





研究院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