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中国CTTI智库来源单位 |  陕西高校新型智库

主页 > 研究院动态 > 正文
念海大讲堂第四十讲 | 近代德国测绘中国地图的谱系、来源及其价值的基本认识

         2025年6月17日下午15时,念海大讲堂第四十讲在长安校区教育博物馆西附楼S301举行。本次讲座特邀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张萍教授担任主讲人,题目为《近代德国测绘中国地图的谱系、来源及其价值的基本认识》。讲座由我院院长王社教教授主持,近七十名师生共同参与。

讲座伊始,张萍教授以她在研究中国近代地图测绘过程中的所思所想为切入点,引导大家思考这样几个问题:近代中国地图测绘的中、西两个系统有什么关系?外国测绘中国地图的类型、特征与价值如何?并进而从李希霍芬与丝绸之路入手,介绍了她目前正在主持的项目“近代德国测绘中国地图的整理与研究”,引出本场讲座的主要内容。

首先,张萍教授以传教士及其所绘中国地图为考察对象,介绍了西方早期中国地理知识的传播及地图绘制历史。按照时间顺序,张萍教授梳理了西方早期地图中中国形象的转变过程,认为西方地图中的中国形象经历了从“赛里斯”(即丝绸之国)到“契丹”、“蛮子”、“鞑靼”的转变。明中后期以后,随着大批传教士来华,西方人对中国地理知识的了解极大丰富,张萍教授关注到此点变化,对这一时期以卫匡国《中国新图志》、唐维尔《中国新图集》、基歇尔《中国图说》等为代表的西方优秀地图学者及其所绘地图优缺点、谱系传承问题作了重点介绍。

随后,围绕德国著名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及其弟子在中国的考察活动及测绘成果,张萍教授又对晚清民国时期的西方测绘中国地图成果作了讲解。李希霍芬一生曾七次来华考察,足迹遍布十几个省份,并在此基础上绘制出著名的《中国地图集》。该图集分为南北方两个部分,共有54幅分幅图、1张总图,于1912年全部出版。讲座中张萍教授从地图中心确定、海岸线绘制、经纬度测量点选择以及统一的地名来源等几个方面高度评价了该图集的测绘成就。此外关于李希霍芬的学生斯文·赫定、菲尔希纳、达菲尔等人在绘制中国地图方面的成果,张萍教授也做了一定的介绍和评价。

接着,张萍教授又以“殖民背景下的测绘”为标题,对近代大德陆军以及相关军事机构在中国的测绘活动、制图成果进行了介绍。她先是简要介绍了德国人从事中国地图测绘的历史过程,又分别分析了德国所绘青岛地图、《直隶山东舆地图》、百万分之一《中国舆地图》等代表性成果的绘制背景及测绘水平。讲座最后,张萍教授结合其目前研究,聚焦现实,对近代德绘中国地图的谱系、价值及存在的问题作了全面总结。

讲座临近尾声,王社教教授对本场讲座作了简要概括和高度评价。之后我院周宏伟教授、肖爱玲教授、张莉教授和李鹏老师分别结合自身研究内容与张萍教授作了交流。在场同学也就德国殖民时期所绘中国地图中的地名标注等问题进行了提问,张萍教授则一一予以耐心解答。至此,本场学术讲座圆满结束。

研究院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