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辩人:徐臣攀
论文题目:《汉唐时期农耕区拓展研究》
指导老师:卜风贤教授
论文简介:首先廓清了汉唐农耕区拓展的基础。作为汉唐农耕区拓展的基础,本章讨论了农业起源与原始农业问题;然后论述了夏商西周时期的农耕区,主要涉及了当时的农业生产工具、水利的起源、土地利用率的提高及农耕区的点状分布状况;最后研究了春秋战国时期农耕区的拓展问题,内容包括传统农业主导地位的确立、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发展等方面。本文认为先秦农业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传统农业的发展,先秦时期农耕区的拓展为汉唐农耕区的拓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是复原汉唐间农耕区拓展的进程与范围。充分利用正史、地理志等资料,并且运用农史、地理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再现汉唐时期农耕区的分布状况、复原汉唐以来各个时段农耕区的扩展过程与范围。这部分先根据历史的进程分为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三时段,再根据自然农业区划的标准将分西北、西南、黄淮海、东南、长江中游、岭南这六个区分布进行讨论;并且参照已有的自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对汉唐时期农耕区扩展中相关问题提出新的思考。再次是分析汉唐间农耕区拓展的时代特征与空间分异。从横向的历史发展进程入手,分析和总结汉唐间农耕区拓展的时段性和时代特色;再从纵向的空间角度,对不同区域农耕区拓展的速度、进程、效果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且结合古今文献及相关资料对农耕区拓展的地区差异性进行分析,提出本文的新的诠释。另外,理清汉唐农耕区拓展过程中的人地关系。不仅探究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农耕区拓展的影响,人对自然环境的改造,人与自然的适应适应;而且对农牧对峙、农牧关系等问题进行研究。
时间:2016年5月24日(周二),8:30—11:30
地点:雁塔校区 文科科研楼三层会议室
答辩人:李淮东
论文题目:《草木为薪:秦汉时期燃料利用史论》
指导教师:王社教研究员
论文简介:生物质燃料是传统农业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动力,秦汉时期古代先民对燃料的认识及利用的过程促进了古代农业社会的发展与稳定。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秦汉时期燃料利用问题进行细致讨论。上篇讨论先秦至秦汉时期古代先民对燃料的认识过程,对秦汉时期生活燃料的种类和分类进行研究,认为当时人口数量、不同阶层人群对于燃料的需求决定了当时生活燃料的数量、种类,秦汉时期古代先民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较为合理,处于有序开发阶段。下篇集中讨论秦汉时期手工业生产所需的燃料种类、数量,利用水平横剖面法对历史文献中记载两汉时期盐、铁、铜、工、陶的地理分布进行复原,进而对盐业、冶铁业、铸铜业、制造业、制陶业等手工业生产所用燃料的地理分布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得出手工业燃料的地理分布受工矿业原料及自然植被的地理分布的双重影响。最后,从环境史的角度对秦汉时期手工业燃料的利用进行评议。
时间:2016年5月24日(周二),8:30—11:30
地点:雁塔校区 文科科研楼三层会议室
答辩人:赵彦风
论文题目:《元代环境史专题研究》
指导教师:侯甬坚教授
论文简介:本文以环境史为研究视角,旨在探讨1206~1368年间的元代,以蒙古贵族为统治阶级,以其他民族为主体的各类人群,在不同地域展开社会经济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发生的互动过程,以及这种过程带给各类人群的影响。
时间:2016年5月24日(周二),8:30—11:30
地点:雁塔校区 文科科研楼三层会议室
答辩人:凌富亚
论文题目:《明清以降关中祭祀系统兴衰与社会互动》
指导教师:张萍教授
论文简介:首先,利用现存文献,尽可能地复原明清和民国时期关中祭祀祠庙的时空分布、兴衰情况。其次,利用太白祭祀与城隍祭祀的个案,梳理官方祭祀与民间祭祀的互动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二者相互转化的制约机制。再次,通过对关帝祭祀与蝗神祭祀两个典型个案的研究,详细论述其祭祀兴衰的过程,并对影响其兴衰的因素进行分析。最后以长时段的视角,探讨明清以来社会变迁的背景下,祭祀系统与关中政局、族群以及宗教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
时间:2016年5月25日(周三),9:00—11:00
地点:雁塔校区 文科科研楼三层会议室
欢迎各位老师同学光临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