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报告人:蓝勇 教授
主持人:侯甬坚 教授
时间:2017 年9 月23 日(星期六) 9:30-10:30
地点:长安校区文汇楼C区二层报告厅
报告语言:汉语
主办单位: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
报告人简介
蓝勇,男,汉族,四川泸州人,1962 年生,1983 年西南师范学院历史系本科毕业,1989年西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硕士研究生毕业,获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现为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西南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历史地理学博士点学术带头人。主持纵横向项目30 多项,出版各类著作20 多部,发表论文180 多篇、杂文30 多篇。同时兼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专家组专家、教育部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历史地理》编委、《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编委、《中国人文田野》、《中国图像史学》、《西南史地》主编、中国唐史学会理事、中国民族研究会理事、中国西南民族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地理学会西南代表处委员、重庆市政协特邀委员、重庆史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地理学会理事兼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重庆市三峡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重庆三国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重庆川江号子研究会副会长、重庆市旅游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重庆市文化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获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奖(研究类)、四川巴蜀十佳优秀教师等称号和荣誉,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重庆市“322 人才计<br />
划”;第一层次人选、重庆市社会科学领军人物、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等。
报告主要内容
首先回顾中国环境史研究,认为如果从科学意义上中国历史自然地理的研究角度来看,上世纪初就已经开始,如商代气候、黄河变迁等研究,但主观上有意识地从人地互动角度研究环境变迁起步较晚,应该从上世纪90 年代开始,伊懋可在1990 年在《亚洲研究评论》上撰文提出构想。然后列举了许多田野背景下的研究个案举,认为中国环境史研究在表象上理论介绍多于个案研究,新潮名词多于开创研究;在思维上生态中心主义思维盛行,存在历史衰败论定势思维;在方法上,没能避免定性文献与计量统计局限,缺乏将自然环境、生产技术、制度政策、文化传统结合起来的,最后提出以后要注意四个方向,即注重海外理论与本土个案结合;克服自娱自乐,强调经世致用;关注技术水平与环境差异切入;强调田野路径与文献梳理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