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隋唐时期关中漕渠新考
祝昊天
摘 要:为保证京师的漕粮供应,隋唐时期先后有三次重疏漕渠的提议,依据史实考证,可知隋开皇四年、唐天宝元年确有将渠道疏通,尤以广运潭的开凿,使关内漕运的状况得到明显改观。对此,为将漕渠线路进一步绘制成图,需先行整理渠道渠系,再逐一考证沿线的仓庾、码头等交通枢纽,从而完成定点连线的工作;同时,拟引用《唐代交通图考》所考证过的唐代驿路作为参考,并与实地勘察相结合,试以绘制出一条较为准确的漕渠线路。在此工作的基础上,通过绘图研究的方法,可就前人所提出的“渭水夺漕”这一假设进行补证,指出渭河确实曾在临潼、渭南两段部分侵夺过漕渠故道。
关键词:隋唐时期;关中漕渠;交通线路;渭水夺漕;驿馆;仓庾
2. 清代淮河流域洪涝灾害等级序列统计研究——基于《清代淮河流域洪涝档案史料》的分析
田琼
摘 要:通过对《清代淮河流域洪涝档案史料》的整理,对淮河流域清代1736-1911年这176年的涝灾等级情况及其原因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在淮河流域五大区域中淮北水系与淮河干流属于受灾最严重区域;1760、1820、1885年前后发生过全流域范围的涝灾;轻度涝灾与中度涝灾频发是清代淮河流域洪涝灾害的显著特点。
3. 北宋时期北方地区的水环境和渔业生产
史行洋
摘 要:本文主要通过史料来研究北宋时期北方地区的水环境和渔业生产,得知当时这一地区水环境基本良好,其中尤其是黄河以南地区为优。具体体现在当时水网密布、流量较大、湖泊众多和泉水丰富等几个方面。基于此,沿河傍湖地区的百姓多有以捕鱼为重要谋生手段,渔业生产占有重要地位。在宋辽边界地区,政府实行禁渔政策,但总体上来说,北宋政府对于渔业生产持支持的态度。
关键词:北宋;北方地区;水环境;渔业生产
4. 清代关中地区府县城池建修研究
魏欣宝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西安,710119
摘 要:作为沟通内陆与边疆的重要通道,在清代近三百间关中诸地城池历经多次修缮。本文基于大量的城工碑记,辅之档案、实录、方志等资料,对清时关中地区城池建修工程的概况、缘起、工期与工费、经费数额与来源、督工人员与工匠、工料产地、工程验收、后期维护及城工碑等具体问题进行了深入考辨, 指出关中地区受自然与人为因素形成顺康、乾隆、同光三个筑城高潮阶段,此外还广泛存在以“以工代赈”方式推动城工建设的情形。同时在不同时期工费数额、来源方式与督工人员皆有所不同,但在工程起讫时间、工期长短、工匠雇佣、工料则选、工程验收、城工碑树立等方面趋同,城池修缮不仅使得城池防御能力提升、景观面貌改善,而且大规模的城乡建设对于促进社会稳定、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变迁之间亦存有紧密联系。
5. 西安元代安西王府空间布局的政治文化内涵
张博
摘 要:安西王府是元初陕西乃至西北地区的实际政治中心。不同于王府、官署位于城市内部的传统布局,安西王府建于京兆府城外浐河西岸。关于这一布局的原因,相关专家已从经济、地理等方面做出多方面分析。但安西王府的这一布局也有其深刻的政治文化内涵,从空间与权力关系的角度分析,可以发现:元初藩王权与皇权之间的矛盾以及蒙古统治者对于汉人与汉文化的防范,均促使安西王府建于京兆府城外。
关键词:安西王府 西安 元史 权力与空间 蒙元史
6. 中国古代的“火井”:认识、概念与分布
张晓俊
摘 要:“火井”作为古代一种异象,早在汉代就被古人注意到并记载于历史典籍中。从初见记载到开发利用,古人对“火井”的认识,从最开始的神灵崇拜到后来的科学认识,经历了一个向前发展的历史变迁过程。而现在一般认为“火井”就是古人对天然气井的称呼,这种认识没错但是不全面,因为“火井”的含义在古代是多样的,并不专指天然气井。同时不同含义“火井” 的地理分布也有其特点,这一点不仅体现在南北方的差异上,也体现在用法的普遍性上,即巴蜀地区和其他较少使用“火井”一词的地方,历史进程和地理环境的不同则是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火井;认识;概念;分布
7. 三国遥领、虚封相关问题考论
胡世明
摘 要:遥领、虚封是三国时期的一种较为特殊的政治现象。本文认为遥领、虚封的设置多依据的是敌对势力现有的政区,据此吴壹遥领的雍州刺史、荆州刺史中的“雍州”、“荆州”就能得到合理的解释。建兴七年吴蜀参分天下与双方遥领、虚封的调整与设置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参分天下所采用的诸州名目,取自于东汉建武十八年至兴平元年期间所实行的州级政区建置。这与双方遥领、虚封的设置所依据的政区有很大的不同。以往的研究对此未能予以区分,以至于认为遥领、虚封设置的主要用意是为了争夺和彰显正统。笔者通过具体的分析发现,三国时期遥领、虚封的设置其实主要还是出于一种最现实、最直接的考虑与需要。
关键词:三国时期;遥领;虚封;政区;政治意义
8. 杜甫《投简成华两县诸子》诗题、系年辨正
刘康瑞
摘 要:杜甫有诗《投简成华两县诸子》,诗题中究竟是“成华”,还是“咸华”,存在着争议。进而对“二县”所指、创作时间,也演绎生诸多说法。本文在梳理该诗相关分歧的基础上,通过考辨,认为本诗题目仍当作《投简成华两县诸子》,“二县”指的是成都府附郭之成都、华阳二县。并推测本诗应为在乾元三年正月初,杜公初来成都,向成华两县诸子寻求接济所作。
关键词:成华;咸华;赤县;乾元三年;正月初
9. 《元史》“附郭县止令州府官兼领”新解——兼论古代附郭县消失的过程
宋 亮
摘 要:...
10. 近代芜湖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蒋秀林
摘 要:晚清至民国初年,随着开埠通商和米市的兴起,芜湖的城区范围也在不断扩展,同时受到地理环境的制约,新拓展的城区主要分布在城西沿江地带,城市空间形态由传统的沿河带状分布演变为以河口中江塔为中心的“L”型新格局,并逐渐向沿江拓展,发展至今,芜湖已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江城。分析演变过程背后的原因及其关系,发现在近代芜湖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过程中,“城”、“港”和“市”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保持着依存共生的复杂关系,共同推动着近代芜湖的发展,对三者复杂关系的深入探讨,对于近代整个长江沿江开埠城市的研究也有深远意义。
11. 四川省城街道图初探——兼论成都城市地图近代化
何旭
摘 要:清末是地图学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重要时期,绘制于清末民初的成都城市地图展现了城市地图的近代化进程。光绪二十年吴绍伯绘制的四川省城街道图是传统成都城市地图之大成,此后绘制的成都地图开始向近代地图转型。本文首先以光绪二十年图作为研究对象,从历史地图学角度的进行探讨;对比光绪二十九年、宣统三年绘制的成都城市地图,从制图观念到制图规范层面,地图之间的差异与变化揭示了城市地图近代化过程,主要表现是地图由更加注重人文性向更加注重科学性、规范性的转变。
12. 清代阿拉善和硕特旗对蒙盐的管理
李毕力格
摘 要:清朝前期阿拉善和硕特旗没有专门对蒙盐设立引课、章程,蒙民自行捞运至内地贩卖,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始阿拉善亲王把盐池租给马君选,每年收取池租。嘉庆十一年(1806年)至十八年(1813年)吉兰泰盐池归清廷管理,在这一时期管理较为详细,有明确的章程、税课、引岸、设置的官员也全面,但是嘉庆十八年(1813年)清廷将吉兰泰盐池归还给阿拉善亲王以后,又为粗放式管理。阿拉善和硕特旗对蒙盐的管理,更具体来说和硕特亲王对阿拉善地区所产之盐的管理。管理中包含管理手段、管理规则,管理规则中同时包括蒙盐的销售章程、制度、管理人员的分配。本文中主要利用阿拉善左旗档案馆馆藏的蒙古文及汉文档案来了解清代阿拉善和硕特旗管理蒙盐情况。
关键词:清代;阿拉善和硕特旗;蒙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