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际山枕水:中古时期汾涑流域的城市景观
武亨伟
摘要:汾涑流域自十六国以降经历了长时期的战乱,其城市体系也随之发生重大变迁。为了增强城市防御,该时期流域内的城市大多修筑有城墙,同时坞壁堡垒亦大量出现。因此到隋唐时期,城墙成为流域内城市景观非常重要的部分。从总体来看,汾涑流域内的城市表现出两种较为明显的景观特征,即山地城市临崖绝壁的险要景观和濒河城市池沼分布的水文景观,这两种景观的形成体现了中古时期汾涑流域内城市体系变动的两种趋势,即城市向汾河两侧山地的扩展和向汾河河道附近的迁移。正是这两种趋势的相互交织造就了隋唐时期汾涑流域的城市体系。
关键词:中古时期;汾涑流域;城市景观;山地;河流
2.大巴山地区林木保护观念与举措—以涉林碑刻为中心
闫淑君
摘 要:大巴山地区历来山多田少,林深茂密,清中期在大量外来人口流入,山区开发力度加大的情况下,环境破坏严重,但实际上破坏的同时也有乡民为保护林木而作的努力。本文通过对清至民国时期的涉林碑刻内容的梳理,揭示了大巴山乡民对林木保护的前因后果。首先碑文中所反映的林木破坏跟社会风气恶化、社会逐利行为及管理的失控紧密联系,而林木保护多是基于风水观念、私有山场权利、朴素的环保思想及用林秩序的重建等方面。林木保护是在官、私相互作用中完成,但以民间力量为主。同时乡民对林木保护虽有一定的效果,但也有局限。
关键词:大巴山地区;涉林碑刻;林木保护
3.近代芜湖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及其影响因素蒋秀林摘要:晚清至民国初年,随着开埠通商和米市的兴起,芜湖的城区范围也在不断扩展,同时受到地理环境的制约,新拓展的城区主要分布在城西沿江地带,城市空间形态由传统的沿河带状分布演变为以河口中江塔为中心的“L”型新格局,并逐渐向沿江拓展,发展至今,芜湖已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江城。分析演变过程背后的原因及其关系,发现在近代芜湖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过程中,“城”、“港”和“市”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保持着依存共生的复杂关系,共同推动着近代芜湖的发展,对三者复杂关系的深入探讨,对于近代整个长江沿江开埠城市的研究也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芜湖;城市空间形态;开埠通商;米市
4物资供需失衡与哈剌和林的衰落
张博
摘 要:哈喇和林作为蒙古帝国建立的第一座都城,在13世纪前中期的蒙古史乃至世界史上均具有重要意义。关于这座蒙古故都的衰落,较多学者将其归结于明初战乱以及蒙古内斗的破坏。但其实和林在元中期就已经陷入衰落,其原因固然有各种战乱破坏。但除此之外,从和林地区物资供需方面考虑,当和林地区物资供给能力(包括自身生产、外来输送以及掠夺等手段)与当地社会的物资需求基本平衡时,和林城发展充满活力。忽必烈迁都后,和林出现以有限的物资供给去供养大规模人口的困境,这种失衡状态加速了和林的衰落。
关键词:哈剌和林 ;蒙古帝国;蒙元史 ;城市史
5西汉离宫地域分布及其功能研究
梁陈
摘要:离宫是都城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汉时期离宫众多,可考者120余座,在来源上分为秦宫汉葺和西汉新建两种类型,汉葺和新建离宫大多集中于汉武帝时期。分布格局上,以关中地区最为集中,且在分布上呈现重心结构、南北中三线结构及圈层结构,关中以外也有数十座离宫分布,总体上呈现线状分布格局。西汉离宫在选址上充分利用山水形势,因地制宜,与苑囿有机结合。西汉离宫承载着帝王巡幸驻跸、祭祀斋戒、求仙望神、游玩狩猎休憩、避暑、政治及军事防御、贬黜嫔妃等多重功能。不同类型功能的离宫在形制及内部结构上差异明显。
关键词:西汉;离宫;地域分布;功能;形制
6.伪齐滑州升府事辨误
刘康瑞
摘要:《宋会要辑稿》载伪齐曾升滑州为平凉府,《文献通考》则谓凉平府。本文经过考证,发现伪齐滑州升府事纯属子虚乌有,《宋会要辑稿》因字形相似而错简伪齐渭州升平凉府事于滑州条下,《文献通考》更误为“凉平府”,遂生是误。这一错谬可能自南宋张义祖《嘉定国朝会要》已然产生,经李心传《十三朝会要》刊行,影响《文献通考》以及《永乐大典》,直至清代《宋会要辑稿》错简依旧。
关键词:伪齐;滑州;平凉府;凉平府;《宋会要》
7.《元史》“附郭县止令州府官兼领”考释——兼论元初省并州县及州下附郭县的消失过程
宋亮
摘要:对于《元史》中“附郭县止令州府官兼领”一句的理解,以往通常认为是指元代州下之附郭县不再另设官员,而由州官兼领(职官层面)。然在元代各类典章制度中皆不见此规定,在文献中也不见任何一例附郭县官由州官兼领者。其事实情况则是,元代府、州下附郭县基本皆有县官之设。通过对元初地方行政建置调整之“省并州县”的考察,在州下附郭县大多消失的实际情况下再度联系诏书全文。认为《元史》该句中的州、府,应是特指因户少而省并了倚郭县的州与散府,所谓“兼领”是指在倚郭县建制不存的情况下,州府官亲辖原倚郭县之域(地理层面)。州下倚郭县在元初省并州县之时开始大量消失,元统一后,江南升县为州者亦不再另置倚郭县。明初又通过《明史·地理志》中所载之改置元州的几种方式,使得由元代延续下来的州皆无倚郭县。此外,当元代设有倚郭县之路、府被改置为州时,其倚郭县也一律裁撤。故自明以后,凡州皆无倚郭县。
关键词:元史;附郭县;倚郭县;省并州县;《明史·地理志》
8.明代“西北”的主要指示范围及其内涵
路其首
摘要:明代的“西北”一词,多出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建议开发西北水利的众多官员的计划中;一是在抵御蒙古诸部入侵的边事官员的奏疏中。在这两个方面中,“西北”一词的含义并不一样。“西北水利议”中的“西北”,是与“东南”相对的利于开发水利的地区,包括今华北、晋陕内蒙和西北部分地区。以明臣奏议为出发点,军事上的“西北”,则是今天辽宁到新疆的边疆地带,包括今东北、华北、晋陕内蒙、西北地区。通过对二者的探讨比较,相异的描述应是基于两京而形成的观念;且明代的“西北”并非今日西北,而是“西”与“北”二者合指。
关键词:明代;西北;概念;地理区域
9.清末吐鲁番厅禁烟探究
南梦雄
摘要:1906年光绪皇帝发布禁烟令,中央开始在全国部署禁烟运动。新疆吐鲁番厅积极采取相应措施解决本地区的禁烟问题,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效,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借助《清代新疆档案选辑》,梳理了清末禁烟运动推行的过程中吐鲁番厅的禁烟措施,设立的相关禁烟机构及其职能,以及实施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官民区别对待、谎报禁烟实情和基层执法人员中饱私囊等问题。
关键词:清末禁烟;吐鲁番厅;措施;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