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中国CTTI智库来源单位 |  陕西高校新型智库

主页 > 讲座报告 > 正文
“北京中轴线”申遗有悖于世界遗产精神
基本信息

报告人:阙维民 教授

主持人:李令福 教授

时间:2018年4月14日9:00

地点:长安校区文汇楼A区一层报告厅

报告语言:汉语

主办单位: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

报告人简介
阙维民,男,1957年生,浙江杭州人。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暨北京大学世界遗产中心教授、博导。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理事(1999-)、Journal of Historical Geography中国编委(2012-)、UNESCO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评审委员会委员(2007-)。曾五次成功申报并获UNESCO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从历史地理学视野关注遗产研究,涉及工业遗产、城镇遗产及花园城市运动等专题。
报告主要内容
“北京中轴线”项目于2013年入录UNESCO世界遗产预备名录,其实质性的遗产内容,物质形态的明清北京城南北中心带历史建筑群,与非物质形态的紫禁城中轴线及其南北延伸线,混淆了物质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性质,名实不符。以“吞并”紫禁城与天坛两项世界遗产地的方式再申遗,是对紫禁城中轴线遗产价值的否定。其申遗论据是中国古代都城营建的“中轴线”方法与朱熹的冀都“天地中间”论。但“中轴线”方法,未见载于中国典籍(包括《周礼•考工记》);而“天地中间”论,属牵强附会。明清北京城(1553-1911)是一座城郭不“中规矩”、道路不“中准绳”的都城,实际量测的“北京中轴线”,其位置不居明清北京城东西之中、与子午线成夹角、建筑红线宽度各段不一、非直线而呈三折线。“北京中轴线”项目的历史年代划界不清、历史发展脉络阐述不全,回避了历史发展中所遭受过的负面影响。总之,“北京中轴线”项目有悖于世界遗产精神的可信性、均衡性、真实性与完整性,为了维护中国作为世界遗产大国的国际形象,建议将其从UNESCO世界遗产预备名录中除名。
讲座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