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中国CTTI智库来源单位 |  陕西高校新型智库

主页 > 讲座报告 > 正文
科学技术史名家论坛:环境与农业——中国食物的历史变迁
基本信息

报告人:王思明 教授

主持人:卜风贤 教授

时间:2018年6月15日 15:30

地点:文汇楼A区一层报告厅

报告语言:汉语

主办单位: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

报告人简介
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学技术史学科首席专家、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院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遗产研究室主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核心期刊《中国农史》杂志主编。因学术成就,入选农业部“神农计划”、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江苏省“333人才工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当选江苏省政协委员。 担任国家一级学会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常务理事、农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 联合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学部委员。
报告主要内容
民以食为天, 食物支撑着人类的生存和繁衍。为获得稳定的食物来源,人类发明了农业。农业生产不同于工业, 它既是一种经济再生产, 也是一种自然再生产,自然环境不仅始终参与其中, 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从主宰数千年的“粟文化”,到小麦与小米历史地位的嬗变;从“豆饭藿羹”、“菽粟并提”,到大豆由“主食”到“副食”转变; 从南方稻作经济的崛起,到玉米变成中国第一大作物,纵观中国食物的历史变迁,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漫长的人类、农业与环境密切互动的过程。“夫稼, 生之者地, 养之者天, 为之者人。” 顺应自然,用养结合,才能确保人类子孙后代食物的供给和安全。
讲座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