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中国CTTI智库来源单位 |  陕西高校新型智库

主页 > 讲座报告 > 正文
生态民族学视野下人与环境的制衡关系
基本信息

报告人:杨庭硕 教授

主持人:侯甬坚 教授

时间:2018年11月16日 15:00-17:00

地点:长安校区教育博物馆西副楼S101会议室

报告语言:汉语

主办单位: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

报告人简介
杨庭硕,我国著名民族学家、历史学家,吉首大学终身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指导教师,中国西南民族学会理事。主要从事生态民族学、历史民族学、经济民族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湖南首个世界文化遗产“老司城遗址”学术指导、首席专家,湖南首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湖南花垣子腊贡米复合种养系统”学术指导、首席专家。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山大学、云南大学、内蒙古大学等国内高校客座教授,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韩国江源道大学,日本大阪博物馆等国际高校和科研机构客座教授。<br />
       他长期致力于传统文化所蕴涵的地方性智慧与技能发掘,并使其有效地服务于当代的生态建设,以谋求人类发展的生态安全。完成国家课题:“利用文化制衡机制控制水土流失的可行性研究”,以及美国福特基金项目:“中国西部各民族地方性生态知识发掘、传承、推广及利用研究”。国家社会科学重点基金项目:“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生态研究”。先后就少数民族的地方性知识与生态建设问题在中国、日本、美国、韩国等国家发表专题演讲和报告。曾主持编纂“五溪文化研究丛书”、“百苗图研究丛书”和“历史民族志研究丛书”等,并著有《民族、文化与生境》、《生态人类学导论》、《相际经营原理》、《生态扶贫导论》等10余部专著,在各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全面地呈现了他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生态的研究历程。<br />
报告主要内容
       人类社会与所处的自然和生态系统分属于两个不同的体系,以至于人与环境的关系不是一种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一种制衡关系。人要与所处的环境达成和谐共荣关系,就得仰仗人类荷载的文化去认识环境、利用环境、改造环境,以满足人类社会生存的需要。在这个问题上,人类显然处于能动的地位,环境则是中性的存在,以至于环境出了问题,没有理由责怪环境好或是不好,而是应当归咎于人类的利用是否切中了环境的可能,利用是否达到了更高的水平,生态民族学把这样的关系统称为“制衡关系”。立足于这样的认识去理解如何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那么如下三个问题就需要引起极大的关注,其一是我们面对的环境其实质是什么?其二是人类在其间应当承担什么样的担当?其三是我们的决策应当具有什么样的审慎?只要这三个问题能够解决好,而且能够获得来自历史的佐证,那么当代的生态文明建设就不再是理想,而是一项可以落到实处的社会行动。
讲座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