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方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沿黄军民和黄河建设者开展了大规模的黄河治理保护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水沙治理取得显著成效,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建成,河道萎缩态势初步遏制,生态环境持续明显向好,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成效显著,上游水源涵养能力稳步提升,中游黄土高原蓄水保土能力显著增强,实现了“人进沙退”的治沙奇迹,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
2012年,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位置。2018年,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宪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成为全民共识。方兰代表调研发现,检索我国对外宣传报道,黄河流域国际文化传播以传统历史文化为主要内容,而将过去几十年我国的黄河治理成就、沿黄生态文明成就纳入到黄河文化传播的探讨和报道并不多见。加大对外传播力度,把我国如何将曾经水患频仍的黄河治理成为一条沿河两岸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幸福河”的经验和成果传播出去,不仅有利于国际社会对我国的深入了解,有利于塑造中国环境友好的国际形象,也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借鉴和参考我国的治水经验,有利于提升我国的软实力和世界影响力。
方兰代表建议,黄河治理文化的传播需要凭借多种媒介,多角度、全方位的展示才能促进黄河文明在国际上的进一步传播。建议加强与国际组织、机构和国家的合作,共同研究黄河治理的经验和成果。通过举办国际研讨会、学术交流和培训班等活动,分享黄河治理的最佳实践,吸引更多国际专家和学者的关注和参与,提高黄河治理成果的国际影响力。借助文化交流活动,将黄河生态文明建设与传统黄河文化相结合,打造独具特色的黄河文化品牌。举办黄河文化艺术展览、音乐会和戏剧演出等活动,通过艺术的表达形式,传递黄河治理成果的价值和意义,增强国际公众对黄河的认知和关注。
方兰教授的专访发言在中国社会科学网2024年3月6日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