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晚上7点,长安校区文澜楼B段一层会议厅,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张晓虹教授应邀来我院作了题为“晚清天主教在长城沿线的传播与北方农牧分界线的北移”学术报告。报告由我院王社教教授主持,我院周宏伟、李令福、崔建新等老师与学院七十余名学生到场聆听。
报告开始之前,王社教简要介绍了张晓虹教授的治学经历、学术地位和代表性学术成果,高度赞扬了张教授突出的科研水平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本场学术报告,张晓虹教授首先回顾了历史地理学界三大家对于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研究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人地关系的探讨,尔后通过地图的形式简要交待了研究背景,并梳理出清代农牧分界线往北移动的历史现象。接着自然引出研究问题:晚清中国北方农牧分界线北移的过程中,有哪些因素发挥了作用,特别是在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地区,人类活动具体又起到了何种作用。与此同时,张晓虹教授还注意到该时期内长城沿线天主教的传播十分活跃,这与北方农牧分界线的北移是否存在某种联系呢?带着这个问题,通过对大量资料的搜集整理,包括地方档案、方志等传统地方文献,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因涉及天主教在华活动,张晓虹教授还搜集了大量天主教内部资料,包括教会杂志、传教士往来书信等涵盖十余种语言的外文文献,通过细致的整理工作,结合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建立起专门的数据库,与此同时,还通过多次实地考察,采访当地群众,掌握一手资料。在报告过程中,张晓虹教授通过大量的地图和照片,向我们展示了晚晴时期,天主教在我国北方长城沿线的传播情况,以及同时期农牧分界线北移的过程。由于信仰天主教的教徒主要是来边地谋生的穷苦汉人,而汉人又大多从事农耕,因而随着天主教的传播,汉人教徒的日渐增多,农耕区也在不断向北扩展,这在行政管理上也表现为县的设置不断往北,旗县分界线的北移。
通过上述清晰缜密的论证,张晓虹教授为我们复原出晚晴天主教在长城沿线的传播以及随之导致的北方农牧分界线的北移。在报告最后,张晓虹教授对报告一开始人地关系的传统观点进行了回应和新的补充,提出在回答人地关系时,务必要注意研究区域的时空尺度对我们认识人地关系的深刻影响,同时还需注意地方社会组织与区域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辩证关系。
张晓虹教授的报告,从天主教在长城沿线传播这一文化视角切入,通过对汉族信徒在长城沿线农业开垦活动的考察,向我们揭示了晚晴时期北方农牧分界线北移过程中包含的文化因素,并以具体的案例生动地展示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复杂的关系,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新的研究视角,对人地关系的探讨也引起大家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