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3日,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2019级硕士生在李令福、肖爱玲等老师带领下,乘车前往泾阳、礼泉两县开展了为期一天的考察工作。此次考察工作主要是对陕西水利博物馆、礼泉袁家村、历代引泾渠口等地进行田野考察。

1、陕西水利博物馆
11月3日早晨8:00,我院师生准时出发前往本次考察的第一站—陕西水利博物馆,并于9:40到达目的地。陕西水利博物馆原先名为李仪祉纪念馆,为纪念中国近现代水利事业第一人—李仪祉先生而建造的。李仪祉先生是我国近现代史上最伟大的水利专家,他逝世之后,便长眠于此。该馆大致分为水文化大道、文化广场、主展馆和仪祉墓园四个区块。穿过泾惠渠,同学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进入主展馆。首先观看了《秦人治水》专题片,了解了历代引泾渠口发展历程。
随后在讲解员和李令福老师的共同讲解之下参观了主展馆内第一部分—陕西地区水利系统的概况,了解和参观了郑国渠、白渠等历代水利工程的发展历程及相关文物。在明代展览部分,李令福老师动情地为我们讲述了先人们因修渠而付出巨大生命代价的真实故事。张家山附近曾有一个村庄名为石匠村,专为官府召集修渠而设,村中应召之人,虽有丰厚的报酬,却也面临着生命的危险,听到此处,同学们不胜唏嘘。在近现代部分的陈列参中,李令福老师又深情地讲述了三十年代我国水利事业的种种艰辛,回顾了李仪祉先生在那个举步维艰的时代如何在杨虎城将军支持之下完成泾惠渠、梅惠渠等水利工程,造福于关中地区百姓的事迹,同学们不禁对李仪祉先生产生了无限的敬仰之情。
2、关中印象体验地——袁家村
结束了陕西水利博物馆的探索,已接近中午,于是全体师生驱车前往著名的关中民俗村镇——袁家村考察,兼用午餐。袁家村是一个以关中饮食,艺术文化为主打的旅游文化招牌村。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在村中走访调查。这座古朴的村庄与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碰撞呈现出了独具一格的袁家村文化。袁家村的饮食文化具有浓厚的历史特点与体系结构,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到关中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除此之外,同学们还观赏了木偶戏、秦腔等传统戏曲艺术,对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的建设与历史文化地理研究的实际意义有了新的认识。
3、历代引泾渠口
14:00整,我院师生开始考察最后一个内容,也是本次考察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即历代引泾渠口。沿着右侧蜿蜒小路一路向前,映入眼帘的是碧波荡漾的泾河以及左侧清澈见底的泾河干流,李令福老师详细地介绍了历代引泾渠口的具体位置,同时肖爱玲老师也给同学们指出存在争议的王御史渠的渠口位置。泾河自古流量比较大,然而现在已经近乎干涸。因泾河含沙量的不断增加,到了清代,开始修筑龙洞渠,主要是将龙洞泉水引入渠中,作为饮用、生活用水。此外,在河谷中出现的巨石,肖爱玲老师认为有可能是因河流下切,原来的河床露出地面,流水进一步侵蚀形成的。最后参加考察的全体师生在泾惠渠渠首大坝之前集体合影留念。
宋、元、明、清时期的引泾渠口考察完毕后,我院师生前往汉代始建的白渠与战国秦时修筑的郑国渠进行实地考察。汉白渠遗址因环境变迁,已无法判断其渠首的具体方位,但郑国渠还保留着它的大体样貌。经过两千余年的下切侵蚀作用,泾河河床与郑国渠渠首的高程之差已达20米以上。李令福老师为同学们介绍了泾河的下切过程以及泾河冲积扇平原的变迁情况。李老师详细讲述了郑国渠及大坝的修建方式与具体的功能,使得同学们对于郑国渠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同时也感受到古人利用自然并且改造自然的惊人智慧。

通过本次对历代引泾渠口的考察,不仅培养了同学们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吃苦耐劳的精神,严格的组织纪律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同时,同学们真切地理解了史念海先生、侯仁之先生利用野外考察与文献考证相结合来研究历史地理学研究方法的真谛,提升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本次考察实践期间,我院师生之间相互探讨,同学之间相互帮扶,体现了我院良好的学习风气与团队精神。我们坚信,年轻的历史地理研究者们将来必将成绩斐然,硕果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