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中国CTTI智库来源单位 |  陕西高校新型智库

主页 > 研究院动态 > 正文
我院青年学者举办“地图史研究的新探索”为主题的学术沙龙

近年来,古旧地图与地图学史的研究,日益成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新的学术增长点。将古旧地图作为“图像证史”的重要工具,探索其背后隐藏的丰富历史地理内容,有助于清晰认知历史时期地图制作与环境演变、社会发展的复杂互动。20191116日,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成功举办“地图史研究的新探索”青年学者学术沙龙,来自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四川大学、中山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云南大学的12位青年学者共聚西安,从多元视角出发,更为深入地探索中国古旧地图与地图学史研究的新境。

本次青年学者学术沙龙共分四个独立板块:

第一板块的主题为“地图学史研究的地理知识转向”,先后有3位青年学者发言。其中,丁雁南(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的报告题目为《范式变化与地理知识:地图学史的视角》,通过考察当前地图学史研究范式的“地理知识转向”,认为在古旧地图实体与电子影像获取由难转易、地理信息与图像处理技术日益完备的背景下,中国地图学史的理论建构可以借鉴科学技术史、历史地理学等相关学科的成果。王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的报告题目为《17世纪格陵兰地理知识传入中国考》,通过梳理奥特里乌斯《地球大观》与17世纪中文世界地图对“格陵兰”的地理刻绘,深入考察了近代早期中西方区域地理知识的传递过程。王永杰(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的报告题目为《明清中文世界地图亚洲北部所载中西传说研究》,详细考证了明清时期中文世界地图所载亚洲北部传说地名的源流派分,进而提出近代早期中文世界地图接纳西学的两种具体方式。

第二板块的主题为“古旧地图的文本生成与具体利用”,先后有3位青年学者发言。其中,林宏(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师资博士后)的报告题目为《卫匡国在<广舆记>工作本分省图上推定经纬度的过程重构》,通过考订梵蒂冈藏《广舆记》工作本分省图上“经纬度参照网”添绘的具体过程,认为卫匡国将中文分省舆图在西式经纬度体系下完美拼合起来,在同时代西文中国地图中鹤立鸡群。霍仁龙(四川大学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副研究员)的报告题目为《20世纪初期英帝国在我国藏南地区的地图测绘与“麦克马洪线”的形成》,认为20 世纪初期英印在中国藏南地区绘制边界时采取了双重标准,有意忽视了中国或西藏地方政府对喜马拉雅山脉以南地区部族的管辖权,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划定一条有利于印度的战略边界。陈冰(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博士后)的报告题目为《毕竟东流去:清代的瓜洲江工与瓜洲城坍入长江》,通过比对明清以来《长江地理图》《瓜洲江工图》等古旧地图资料,详细复原了清代瓜洲江工、城市建设与坍塌入江的历史地理变迁过程。

第三板块的主题为“作为史料的古旧地图文献整理”,先后有3位青年学者发言。其中,黄学超(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讲师)的报告题目为《<水经注>所据地图资料试探》,通过考证北魏郦道元编著《水经注》时所据的地图资料,深入分析了《水经注》出现“因图致误”现象的原因与特点。孙景超(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的报告题目为《德藏<蜂蜜山招垦四至地图>所见之晚清开发》,通过考察德国所藏《蜂蜜山招垦四至地图》的作者、年代、内容与绘制方法,来管窥晚清东北边疆危机下的移民开发与政区设置,进而呼吁“舆图也是一种史料”。王一帆(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讲师)的报告题目为《拓垦、风水和地图:海外两幅清代私绘<噶玛兰图>研究》,详细考证了海外所藏两幅私绘<噶玛兰图>的文本内容与绘制年代,认为私绘地图在清代民间社会发挥着丰富的功能,既可以是风水展示的载体,也可以成为边疆拓垦移民招募的工具,应重新审视传统舆图文献的内涵和历史中的真实使用场景。

第四板块的主题为“数字人文与古旧地图的谱系分析”,先后有3位青年学者发言。其中,张亮(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后)的报告题目为《刻绘地方:晚清艾仕元所绘<渝城图>探微》,通过考证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晚清《渝城图》的绘制年代、知识谱系与文本生成,推断《渝城图》是艾仕元基于自身经历和地方认同对官方文本的再加工,属于官方与民间两种绘制谱系的糅合。陈旭(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博士生)的报告题目为《清代总图谱系的初步整理与认识》,通过梳理1636-1912年间全国总图绘制、翻印、重刻的文本谱系,对其中“大清全图” 与“皇清一统”的图名区别,清中后期的“直省图、十八省图”背后的地理认知问题提出了新看法。李鹏(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的报告题目为《黄土高原古旧地图数据库建设的初步计划》,介绍了当前数字人文背景下古旧地图数据库建设的最新进展,提出黄土高原古旧地图数据库建设的初步计划,认为专题古旧地图数据库可以使研究者更多维、更有效地使用古旧地图进行空间人文分析。

在圆桌讨论环节,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王社教院长、周宏伟教授、刘景纯研究员、张莉副研究员,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潘威副研究员分别发言,围绕数字人文与古旧地图数据库平台的运用,古旧地图文本与多重历史文献的参证,近代地图测绘与边界主权观念的形成、边疆少数民族语种舆图资料的挖掘等议题,与参会青年学者进行了深度交流与热烈讨论。在此基础上,对当前如何加强地图学史学科理论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见解。

在总结致辞中,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侯甬坚教授高度评价了此次青年学者学术沙龙举办的积极意义,并提出三点期望:1、应重视地图学史前辈学者的引导作用,进一步丰富古旧地图作为新史料的重要意义。2、应站在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高度,从地理学史、思想史、文化史、社会史等不同视角出发,加强对古旧地图分类、形式与内容的基础研究,深入阐释地图学史研究特有的图形语言。3、应重视古旧地图研究与历史地图绘制的相互关系,发挥古旧地图文献在历史地图集编绘中的重要作用。

总之,此次举办的地图史青年学者学术沙龙旨在联系相关领域的青年学者,为古旧地图与地图学史研究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参会青年学者的精彩报告展示了当前中国地图史研究领域的良好风貌,有助于打通不同地域、不同方法、不同学科的边界,更为多元地挖掘和理解古旧地图与地图学史研究的价值。经讨论,下一届地图史青年学者学术沙龙有望在四川大学举行。


研究院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