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中国CTTI智库来源单位 |  陕西高校新型智库

主页 > 研究院动态 > 正文
我院方兰教授参加2025年全国生态日陕西活动并做主题报告被中国网报道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正是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关键桥梁。”8月14日至15日,全国生态日陕西主场沙龙活动在陕西平利举行,我院副院长方兰教授受邀参加并做了主题报告。在活动沙龙环节,方兰教授系统介绍了陕西省在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方面的创新实践与深度思考,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地提供了丰富的“陕西样本”。

沙龙上,方兰以陕北、关中、陕南三大区域实践为例,揭示生态价值转化的多元模式。陕北定边县“治沙英雄”石光银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更创造了宝贵的精神与物质财富;关中澄城县吴坡水土保持示范园采用“国家投资+民企运营”混合所有制,7000万财政资金撬动等量社会资本,打造出花果飘香的生态产业。

在秦巴山区,实践更为丰富。平利县作为国家“两山”基地,践行着“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发展理念;宁陕县完成陕西首笔碳汇交易,开辟绿色金融新路径;商洛“云认领核桃”助农增收,留坝民宿以“管家服务”打造体验经济。2024年商洛更成为西北唯一入选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的地区。

在主题报告中,方兰深入剖析了河南省与山东省于2020年5月签订的《黄河流域(豫鲁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她指出,这份开创性的协议是黄河流域首个省际横向生态补偿协议,明确了上下游“保护责任共担、流域环境共治、生态效益共享”的原则。

报告特别提到,2022年7月,山东向河南兑现了高达1.26亿元的生态补偿资金,有力印证了该机制的实践效果。“这为黄河全流域乃至全国其他大江大河健全完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计量与转化路径,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制度示范。”方兰强调。

基于对全国337个地级市的评估研究,方兰团队创新性地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分为经营性产品、准公共产品和公共产品三大类。方兰指出,以黄河流域防护林、南水北调水源地保护为代表的公共生态产品贡献巨大,但价值实现高度依赖政府财政与补偿机制,市场化体现不足。

“自然与生态是有价值的,守护者应获得合理回报。”方兰坦言。她认为,推动公共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向有限度、有监管的市场化方向探索,是未来深化改革的攻坚方向。特别是对于承担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地保护重任的陕南地区,亟需探索建立更科学、更市场化的水资源价值实现路径,这不仅是保障“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物质基础,更是实现生态保护地区与受益地区协同发展、迈向共同富裕的关键所在。

从陕北治沙奇迹、关中水土保持典范,到秦巴山区“两山”转化实践,陕西正以生动的“地方样本”,在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探索版图上描绘出重要拼图。未来,陕西将在完善生态补偿、激活生态价值、促进区域协同共富的道路上迈出更坚定的步伐,真正让绿水青山的守护者共享发展硕果,使“人不负青山”的承诺结出更丰厚的“金山银山”之果。

原文《2025年全国生态日陕西活动|全国人大代表方兰: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探索“绿水青山”转化新路径》转载于中国网http://stzg.china.com.cn/m/2025-08/19/content_43206672.htm






研究院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