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地考察是历史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和田地区作为丝绸之路南道的重要枢纽,以其独特的玉石文化、佛教遗存和地理区位,成为我国西部重要的文明板块和多元文化交汇地。2025年8月31日至9月7日,我院张莉教授带领7人考察队前往和田-昆仑山地区开展了为期8天的历史地理综合考察。本次考察以和田-昆仑山区域为核心,聚焦绿洲演变、水系变迁、遗址分布与交通线路四大主题,旨在深入理解该区域在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文明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为西部地区发展与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学术支撑。
在张莉教授以往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过去300年新疆平原区湖泊演变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清代以来新疆屯垦及其效应研究”中,注意到和田地区及其南部山区的独特历史价值和重要战略意义,已开展了初步的考察与研究。在该考察队近期参与的科技部新疆第三次科学考察项目“塔里木河流域关键区生态适应性调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数字时代的中国西部环境变化中人的作用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西北水资源利用史研究”的推进过程中,张莉教授考察队继续关注和深入探究这一地区的重要学术问题。
本次考察中,考察队成员库尔勒市出发,沿尉犁至且末的沙漠公路(S254)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西行至民丰县,再沿216国道南行翻越昆仑山,继而循219国道西行,北出昆仑山抵达叶城,最后向东考察和田市与策勒县。全程约3500公里,实现了“绿洲-荒漠-山地”的立体穿越,考察覆盖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昆仑山北坡及藏北高原等重要地理单元。本次考察以“和田绿洲文明演进”为核心议题,重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水环境与古绿洲踏勘。围绕“历史时期塔里木盆地环境变迁”这一主题,考察队重点考察了塔里木河中游水系变迁规律与人类适应策略、历史时期绿洲南缘萎缩等问题。具体踏勘点包括库尔勒市普惠乡、尉犁县墩阔坦乡、罗布湖、策勒县达玛沟河中游废弃古绿洲及下游古河道遗迹,获取了丰富的影像与地理信息数据。

二、历史聚落遗址考察。考察队考察了多个重要遗址,包括和田市约特干遗址(汉至宋,一说为于阗国都城)、和田市拉依喀乡古水磨遗址(近现代)、策勒县阿萨城堡(宋代)、达玛沟佛寺遗址(南北朝)、和康县康西瓦前线指挥部旧址(近现代)及昆岭哨卡遗址(清至民国)。这些遗址反映出汉代以来中原王朝、青藏高原政权与塔里木盆地南缘地方势力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互动与较交融。考察队尤其关注历史聚落选址与河流分布、山前潜水溢出带位置及丝绸之路南道路线之间的空间关联,从地理基础出发解读干旱区聚落分布与交通形成的驱动机制。

三、塔里木盆地南缘入藏交通地理考察。考察队自民丰县出发,经黑石北湖、月牙湖至改则县先遣乡,再越界山达坂抵大红柳滩、昆岭镇出藏。此行深切体验到昆仑山脉作为自然屏障与交通走廊的双重角色,它既是连接西域与青藏高原的重要通道,也是水汽分布、气候变迁与人文交融的过渡地带。此次考察深化了考察队对“和田地区-昆仑山脉”人地关系的认识。

此次考察是我院积极响应“面向世界、胸怀国家、心系人民、扎根西部”号召的重要实践,也是历史地理学介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与边疆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具体体现,彰显了将学术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优良传统与家国情怀。
通过考察,考察队进一步认识到,昆仑山脉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在历史时期深刻塑造了和田地区绿洲的开发模式、聚落分布与水资源利用方式。昆仑山的动态变化直接关系到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的存续与社会发展。未来,考察队将继续深化该区域的综合研究,推动历史地理学与生态学、水文学、考古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为区域可持续发展与高质量发展贡献“师大智慧”与历史地理研究的学科力量。
(杨一章 任俊巍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