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9日上午10时,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主办的“念海大讲堂”系列讲座在长安校区文渊楼3105教室成功举办。本次讲座特邀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何洪鸣教授担任主讲嘉宾,以“黄河变迁史:水系格局演化与人类文明”为主题,为我院师生带来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讲座由我院卜风贤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何洪鸣教授介绍了其团队即将出版的《全新世黄河流域河流水系演变图集》与《黄河变迁史:水系演变与人类文明》两部重大成果。他指出,该成果以地质记录、历史文献、观测数据、遥感影像及社会经济等多源数据为基础,重建了全新世以来特征时期的气候、植被、土壤和河道变化系列,综合运用了GIS专题制图技术,编制了过去一万年以来的黄河流域水系格局变化图集,为研究地质历史时期以来黄河流域内的生态环境变化、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基础的图形数据。
首先,何教授系统阐述了全新世以来黄河水系格局的演变。他指出,黄河流域的宏观框架由构造地貌格局所决定,总体保持稳定,但其内部水系、河道形态与下游出海口位置则经历了显著变迁。何教授从流域边界、河源变动、400mm等降水量线迁移、湖泊水位波动、古洪水事件等多个维度,深入剖析了构造地貌、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三重驱动力下,黄河复杂而动态的演变过程。
随后,何教授聚焦于黄河水系演变与人类文明演进的耦合关系。他指出,黄河流域水系的形成、改道、洪泛与泥沙淤积不仅塑造了地貌与生态格局,更对聚落演化、农耕扩展、灾害响应与制度组织产生重大影响。何教授详细论证了气候变化如何成为驱动水系格局重构的核心动力,并进而分析了水系变化如何塑造聚落的空间布局、影响农业边界的南北迁移。通过展示从仰韶时期到夏商时期聚落选址为规避洪水而向高地迁移的演化过程,他生动揭示了古代社会在应对水系持续胁迫的过程中,逐步从技术、制度和文化三个层面发展出高度的农业文明,为早期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讲座临近尾声,卜风贤教授对本场讲座作了简要概括和高度评价,他认为何教授的研究具有时间尺度宏大、研究方法科学和学术视野开阔三大突出特点,为传统文科研究范式带来了重要启发。之后,我院方兰教授、高升荣副研究员、崔建新副研究员和李屹凯副研究员分别就“水沙平衡”的未来预测、科学模型与历史文献的互证、黄河下游摆动原因等问题与何洪鸣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在场同学也就钻孔资料的应用、黄河故道的再利用、以及现代高精度项目对古代模型研究的助益等问题踊跃提问,何教授均予以耐心解答。至此,本场学术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